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首届非洲英语文学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作者:世文 来源:文艺报

|   

825日,中国首届非洲英语文学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英语文学已经走过四个阶段:起初是英国文学的一枝独秀;随后是美国文学跻身世界文坛后的花开两朵;然后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加勒比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英语文学的众声喧哗;再到风格独特、具有特殊文化品性、美学蕴涵和伦理指向的非洲英语文学崛起后的“喧宾夺主”。非洲文学有独特的文化蕴含和美学表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在3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亿的非洲大陆发生的文学现象不容忽视,而作为非洲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国际上受到关注的非洲英语文学,也应该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对象之一。有鉴于此,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中国首届非洲英语文学专题研讨会”,来自国内高校院所的80多位相关学者深入探讨了非洲英语文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非洲英语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非洲英语文学的文化表征与美学特色、非洲流散文学研究、欧美国家非洲英语文学研究、非洲英语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以及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走向及意义等议题。

由于使用了殖民地宗主国的语言,非洲英语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分裂属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将非洲英语文学总结出三大特征——本土表征、流散表征、混杂性表征。所谓“混杂性表征”,正是体现在非洲英语文学本身的复杂性之中。一方面,英语为非洲文学家提供了便利、迅捷地从欧美文学中汲取给养并走向世界的金钥匙;另一方面,非洲文学的英语写作又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殖民历史的烙印,这是与当代非洲文学家们力图实现民族独立自强的愿望相冲突的。

会上,非洲文学学者李永彩提出,在非洲英语文学研究中,需要注意非洲作家写作中的口语痕迹。非洲英语文学中的一个特征时常被忽略:大量的非洲英语文学创作过程正处于口语向书面语转换的特定历史时期。英语的强势介入加速了这一特定的历史进程,但却无法完全消除非洲英语文学写作中存在的口语化特质。通过文本中口语化痕迹的探寻,有助于我们揭示英语文本遮蔽下的本土文化来源,从而真正地理解文本的精神、风格和思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晓萌则通过对非洲本土豪萨语的研究,发掘出了当地深厚的豪萨语传统,揭示了一片不为人所知的殖民文化统治前的新世界。尽管非洲殖民当局利用种种形式将西方文学体系输入殖民地,但盛行百年之久的豪萨语文学书写使当地的英语书写具有了极强的本土化色彩。不少豪萨语地区作家的英语文学作品,甚至是先运用豪萨语创作,之后再由本人翻译为英语。这一非洲文学传统的发现,又与朱振武对非洲英语文学“源与流”的重视不谋而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良功对恩古耶瓦斯扬戈作品的分析,则充分展现了当代非洲英语文学对建立“本土性”的努力。一方面,恩古耶瓦斯扬戈重视方言,大量运用通俗语言,强调大众美学,力图吸取传统来克服殖民文化,另一方面,通过简单直白的英语清空欧美文化存量和修辞传统,装进非洲语言元素和表意策略,实现了英语的“非洲化”,也为非洲英语文学从“分裂”到“重建”提供了重要样本。

徐彬、高文惠、石萍平、卢敏等学者发表了对卡里尔·菲利普斯、索因卡、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法拉赫等非洲英语文学作家及其创作的研究报告。这些非洲英语文学作家的写作都表现出英语写作所无法掩饰的本土化特征。

朱振武还对非洲英语文学的基本概念、范围和基本命题做了阐释。非洲英语文学指非洲作家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非洲英语文学的版图覆盖整个非洲大陆。作为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英语文学已引起世界关注,但我国对其文学史和相关研究资料方面的整理和译介还相对滞后,相关资料也比较匮乏。当前的中国学术界还需要对非洲英语文学进行系统深入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料整理与翻译,从而真正了解非洲的本土文化源流,更好的了解非洲英语文学的价值。而对于当前的中国学术界而言,非洲英语文学是值得挖掘的学术富矿。研究非洲英语文学对于在世界学术范畴内建立中国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打造中国学术自信,有着重要价值。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