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德里达与乔伊斯

作者: 来源:
  内容提要:德里达与乔伊斯的关系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他们两人所尝试的是文学对文学自身、哲学对哲学自身的质疑,他们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拓展了文学和哲学的边界。乔伊斯著作百科全书式的杂糅性和语言策略为德里达提供了借鉴。无论是在词语、句子还是篇章的层次上,德里达的著作都有乔伊斯的痕迹。乔伊斯在精神气质和思维倾向上与德里达有相近之处,他的文学著作也可用来阐发和印证解构主义关于文本、阅读、互文性、不确定性、语音与书写等问题的论述。德里达与乔伊斯在写作策略和思想立场方面之所以如此契合,除了与乔伊斯对德里达的个人影响和时代的精神气候有关外,还因为两人对希伯来文化都有强烈的认同感。
 
  关键词:德里达  乔伊斯  解构
没有乔伊斯,就没有解构……①
    ——德里达
    每次我写作的时候,甚至在写最具学术色彩的著作时,乔伊斯的幽灵总是浮现出来。②
    ——德里达
   
  1984年,德里达应邀在第九届国际乔伊斯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③这是一个颇具标志意义的事件,它意味着在乔伊斯研究领域,德里达不再是一个边缘人物,20世纪最富争议的哲学家从此成为了20世纪最富争议的文学家的“合法”阐释者,乔伊斯与解构主义的互文关系也从此成为德里达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④解构主义的先驱中,德里达常常提到的有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拉康等人,乔伊斯的影响他却直到80年代才开始论及,⑤这或许是因为乔伊斯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其他几位重要。早在1956年德里达获得资助去哈佛研究胡塞尔的时候,他便在怀德纳图书馆里迷上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90年代回顾那段经历时,德里达说:“从那时起,在我的心目中,乔伊斯就成了一种人的代表,他进行的是一种雄心万丈的尝试,就是用一本单独的著作、一本不可替代的著作、一个孤立的事件——我指的是《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包容他所理解的整个世界,不只包括一种文化,而是包括多种文化,多种语言、文学和宗教”。⑥乔伊斯的梦想是西方众多哲学家的梦想,然而他所选择的路径却截然不同。胡塞尔等经典哲学家希望通过“透明的、无歧义的语言,也就是科学的、数学的纯粹语言”抽象地把握世界,乔伊斯却要通过“隐喻性语言、歧义和修辞的堆砌”,让世界在自己的文本中保持其无限的复杂性。⑦德里达在乔伊斯这里找到了灵感,从他后来的解构主义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思辨策略、文风和主题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乔伊斯的启发,反过来乔伊斯也为他的众多论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范本。
 
作者:李永毅
文章首页 全文见《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