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幻梦重生

作者: 来源:
法国作家让·玛里
 
乌拉尼亚
 
让
 
  10月9日北京时间晚上七点整,那扇紧闭的白门打开了,我们听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68岁的法国小说家让•玛赫•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le Clezio)。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勒克莱齐奥获奖是因为“他的写作开拓了新的文学领域,作品充满诗意的探索,感性的痴迷。在当前的主流文明内外,对人性不断求索。”
  
  实际上,在宣布最终结果之前,外界已有众多猜测,其中勒克莱齐奥是夺奖热门人物之一。瑞典《每日新闻报》曾分析道‘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充满人性及多元文化,既有拉美也有非洲和欧洲的文化,这会深深吸引评审团的注意……。’宣读完结果之后,瑞典文学院的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必须记住,他是一个穿越多种文化的作家,他是一个世界主义者(cosmopolite)。”
  
  勒克莱齐奥是一个“世界主义”小说家
  
  让•玛赫•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le Clezio)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他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忧虑、对西方唯理性传统偏执性的反叛以及对美洲印第安世界的迷恋。他相继出版了三十余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还发表了为数众多的序言和评论文章。1994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做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为‘在世最伟大法语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他1940年4月生于法国尼斯,但父母双方都来自居住于原法属殖民地毛里求斯的法国人家族,与殖民地关系紧密。勒克勒齐奥8岁时,举家前往尼日利亚,与从二战期间便驻扎在那里作军医的父亲团聚。在驶往尼日利亚的一个月的航程之中,勒•克莱齐奥开始写作,写下了《长长的旅程》和《黑色欧拉迪》。两年后,全家回到尼斯。他在家乡继续求学,1958年高中毕业以后去布里斯托大学念了一年英语,然后在尼斯念完了大学,在普罗旺斯读了硕士,1983年递交给佩皮尼昂大学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墨西哥古代史。
  
  勒克莱齐奥热爱英国作家史蒂文森和康拉德的游记和冒险作品,行动上也按照这两位作家东走西游的习惯周游了世界。他曾在各地的大学任教,包括曼谷的一所佛教大学,墨西哥城,波士顿等等。从游历经历、家庭背景以及兴趣养成上看,勒克莱齐奥无疑是一个非欧洲中心的人,这对于他发展成一个“世界主义”的小说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坚决反对文化全球化
  
  勒克莱齐奥1963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获得提名参选了龚古尔奖、并获得当年的勒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作为一名出现于存在主义思潮和新小说运动的之后的年轻作家,他试图做一个魔法师,将在日常生活中落败了的语言词句提高到一种能唤起本质存在的高度。他的处女作,以及后来出版的一系列作品,主题都是危机,明确指向那些笼罩着西方大城市的问题和恐惧。
  
  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可以分为主要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63年~1975年,在这个阶段,他主要探寻的主题包括疯癫,语言,写作,为此他曾受到福柯和德勒兹的赞誉。在公众眼中,他是一个先行者和反叛者的形象。基于他早年写小说的实验手法,一直以来他都被看作是先锋派,但实际上他的作品后来发生了转向。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过长期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生活,他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他放弃了实验主义,他的主题不再集中于受难,他开始关注儿童,青年、旅行经历和自己的家族历史,这也帮助他吸引了广泛的读者。
  
  广泛的游历经验和复杂的家族文化背景,明显影响了他对于世界的思索和看法。他的作品多以漂泊不定的人物作为主人公,这些人物的故事以一连串的迁徙建构起来。他的作品也常反映出他对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关注,他认为这些原始文明远比建立在理智上的欧洲文明来得强烈、热情,对世界的感受性也更加直观。
  
  勒克莱齐奥从很早便非常关注生态,六七十年代的很多作品都强调了这个主题。他作为成熟的小说家的重磅出击是1980年,当年出版的《沙漠的女儿》获得了法国学院颁发的保尔•莫朗文学奖。这本书同时也引起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赞誉说小说展现了“北非沙漠里逝去文明的非凡景象,这些景象与移民而来的主人公对欧洲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人公是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外来务工者拉拉,在与丑陋残暴的欧洲社会中,他被塑造成一个理想人物。勒克莱齐奥的主人公都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人,作者本人也是宁可与外面的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原始朴实的价值取向,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存方式。
  
  勒克莱齐奥1970年至1974年期间曾长期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这对他的写作风格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离开大城市,在与印第安人的接触中去寻找新的精神现实,在那里他遇见了摩纳哥人吉玛,1975年他们结了婚。同年,他出版了《另一边的旅行》,在书中讲述了他在中美洲所学到的东西。克莱齐奥随后开始翻译印第安人传统的主要作品,例如 《墨西哥人的梦想》、《被打断的思考》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墨西哥伟大过去的迷恋。
  
  他在书里总是表现现代文明与原始自然的价值观的碰撞。这也许和他在墨西哥的经历有关。在那里他发现了美洲印地安人的一种和欧洲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观。勒克莱齐奥向我们展示了与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一种生存境界,把已经被很多人忘掉的东西推到前台。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曾经评价他“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极端厌弃”,然而他并不是以反抗者的姿态出现的,从某种程度上,他更像个孩子,爱自由,忠于生活,热爱自然,有点天真,和他的为数众多的年少的主人公一样。
  
  此外,他还非常关注记忆、边缘化的文化冲突和人们对抗全球化的斗争这些主题。在《走向一个隐形大陆》中,作者记录了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而正在消失的印度洋岛屿的生活方式。
  
  他是一个人文、道德领域的世界主义者,但他坚决反对文化的全球化。
  
  08年1月,勒克莱齐奥来到北京,参加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7年度”得奖作品的颁奖大会,他凭借最新力作《乌拉尼亚》获得了这一殊荣。
  
  ■注释
  
  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这个概念,源自古希腊。这是一个综合了一系列道德、政经哲学中的重要观点的理念。其获得广泛认同的核心理念是,不管人们的政治所属是什么,所有人是一个大的集团。世界主义排斥国家主义、殖民主义、原教旨主义或者爱国主义等出于国家或民族等集团利益打造的意识形态,强调人性的共通性,以及人作为人的重要性。
  
  勒克莱齐奥致中国读者的信
  
  我写《乌拉尼亚》是为了纪念战争岁月。
  
  在那个悲惨的年代,哥哥和我都还小。
  
  我们躲在法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因为母亲嫁给了一位英国军医,我们都有可能被德国人送进集中营。
  
  正是在那时,为了克服焦虑,我们创造出一个国度。哥哥读过一本希腊神话之后,决定给那个国家取个天上的缪斯的名字:乌拉尼亚。而我呢,我创造了一种语言和文字:埃尔门语。我们因此排解了不少忧愁。
  
  几年后,在墨西哥的米却肯洲生活时,我发现一位名叫瓦斯科•德•吉罗加的西班牙修道士曾于1540年建立过一个印第安人自治村庄,以保护他们免受征服军的欺凌。这个村庄今天仍然存在,名字叫做圣菲•德•拉•拉古纳。当时的村庄采用的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模式。那是一次建立理想社会的尝试,致力于消除等级与贫富差别,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各自的手艺和学识。
  
  当然,那个乌托邦最终落空了。但是,米却肯洲的印第安人依然怀念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着在美国影响下的现代社会无节制扩张的资本主义势力。
  
  正是这种经历使我萌生了写一本现代版《乌托邦》的想法。正如《乌托邦》一样,《乌拉尼亚》的中心人物叫做拉法埃尔,住在临市的历史学老教授叫唐•托马斯,故事发生的河谷是当代墨西哥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地方,那里每时每刻都上演着古老传统与现代生活模式的对抗,就像瓦斯科•德•吉罗加时代的圣菲•德•拉•拉古纳一样。
  
  我并不想借此批评当下的墨西哥,也没有给我的小说赋予什么社会意义。我仅仅希望通过这本书,使那曾经给哥哥和我以勇气,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的幻梦获得重生。
  
  勒克莱齐奥
  2007年10月于首尔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庄焰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