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意识流文学会通远古人类精神追求

作者: 来源:
    6月16日的“布鲁姆日”,是爱尔兰政府为纪念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巨著《尤利西斯》(Ulysses)设立的节日。乔伊斯在作品中,用意识流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Leopold Bloom)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生活。
 
  乔伊斯作为意识流文学的核心代表人物,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为探寻意识流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外相关学者。
 
  东方与西方的“意识流”探源
 
  学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西方,在现代哲学及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19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首次提出了“意识流”一词。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构成,个体的精神活动是由“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之流”构成的统一整体。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提出的“绵延论”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无意识结构理论亦对意识流文学影响深远。
 
  不过,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辜正坤认为,文学理论界关于“意识流”概念来源的说法是一种断言。上述诸位西方学者的确对意识流理论概念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并非最早的创造者。他对记者表示,“意识流”在东方(包括在中国)其实是很古老的观念和用语。东方人(如印度人)至少在2500多年前就清楚地了解这个观念,并使用了类似的术语。
 
  辜正坤表示,他从这个巨大的文学现象中领悟到的东西更多地属于文化思考。当东方人将意识流(心识流)概念当作拯救自己的本真之心的入口处时,西方人却把它当作可以提供思考载体的文学艺术手段和理论概念。
 
  辜正坤以《楞严经》(卷五)“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阐释称,关于意识或心识,印度教、佛教都有很深的体证和研究。心识流总是处于高度运动和生灭状态。按《仁王经》的说法,心识的运动速度一弹指间可达900刹那。因此,生灭相续状的心识很像流水、瀑布,或谓之心识流,颇类西人所谓意识流,但比西方意识流概念涵盖面更广、更深。
 
  辜正坤认为,“相比之下,詹姆斯、柏格森、弗洛伊德的研究不及佛学唯识学派两千多年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不过,辜正坤也同时表示,将“意识流”理论概念应用于文学创作方面,现当代西方远远走在了东方前面。意识流文学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梅·辛克莱(May Scinclair)于1918年评论英国多萝西·理查逊(Dorothy Richardson)的小说《人生历程》(Pilgrimage)时引入文学界的。自那时起,意识流文学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
 
  意识流可否视为文学流派存争议
 
  除了“意识流”概念来源存在争议外,近年,学界关于“意识流文学”的本质理解也不相同。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创作技巧,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一部分原因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之间在创作上缺少沟通,并未直接或间接地达成共同的创作宗旨、原则等,也未形成共同的文学组织。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意识流文学”无论从文学成就,还是创作影响上来说,都可被视为独立的文学流派。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系教授黄敏对记者表示,关于“意识流文学”本质的争论,说明这类作品确实比较突出,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虽然有学者从文学影响力层面考虑,认为有必要将其视为独立的文学流派,但黄敏认为,从严格的文学概念上讲,意识流的实质仍是“技巧”,这一解释在大英百科及众多的文学评论中已得到承认。意识流属于手段,不是目的。它代表现代主义作家在特定语境下,试图突破传统写作技巧做出的尝试,但其本身并不能成为文学的创作原则和宗旨。
 
黄敏认为,“意识流文学”是否为文学流派的争论,在本质上属于评论家争论如何命名,以及谁有命名权的问题。
意识流呈现人类精神思想
 
  意识流手法与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同属现代主义,那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凯瑟琳·伊伯里(Katherine Ebury)对记者表示,意识流文学作品是现代主义作家通过挖掘人类潜意识,呈现人类精神思想的尝试,除在心理描写方面的先锋手法外,其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超现实主义在人类深层次心理现实的体现。
 
  伊伯里说,弗洛伊德对意识流理论影响深远,他也曾创造过大量的象征主义作品。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也将文化潜意识的原型归结为象征主义。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乔伊斯将《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布鲁姆称作“时刻旋转的大地球”,这也是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之一,即“布鲁姆象征着整个世界”。此外,法国后期象征主义作家爱德华·杜雅尔丹(Edouard Dujardin)是乔伊斯意识流创作的启蒙人,其小说《月桂树被砍倒了》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有很大启示。
 
  意识流仍是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
 
  意识流文学经历了乔伊斯等作家的巅峰时代后,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又赋予了意识流文学怎样的当代文学意义?
 
  对此,美国大学文学系教授乔纳森·露西伯格(Jonathan Loesberg)告诉记者,乔伊斯时代后,意识流文学的一个关键性进展是,它开始在戏剧领域崭露头角并取得突破。尤其是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荒诞式戏剧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例如,贝克特的独白式戏剧《非我》(Not I)与《尤利西斯》里的一章《帕涅罗佩》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意识流文学搬上戏剧舞台,无疑是意识流文学进入主流文艺的一大表现。
 
  另外,露西伯格告诉记者,6月14日,爱尔兰作家艾米尔·麦克布莱德(Eimear McBride)的意识流文学作品《女孩是件半成品》(A Girl is Half-Formed Thing)获得了英国贝礼诗女性文学奖。露西伯格说,在美国,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为特征的意识流文学作品由于其语言风格晦涩深奥,很多出版商不买账,使得大众认为已很少有作家创作意识流作品。此次麦克布莱德的获奖提醒人们,意识流依旧是文学表达的重要方式。
 
  辜正坤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意识流文学发展的看法。他认为,意识流文学的兴起意味着文学的客观描述功能和认知功能在强化,但其审美娱乐性功能在衍变并有一定程度的弱化。文学从传统的计划性有序思考转而趋向于随机性顺序思考,从传统的主观性焦点扫描变成了客观性流线式观照。
 
  辜正坤认为,这种特点实际上与古代东方的意识流理论中的观照体证方式有某种殊途同归的契合。从远古宗教、哲理、神秘式理念而具象化为现代的容易被普通读者把握的文学现象,是非常有趣、也有益的嬗变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当代意识流文学的意义其实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忽然灵光独耀地在某个层面会通了远古人类神秘的精神追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白乐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