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丁·盖伊特和她的《曼哈顿的小红帽》

作者:朱景冬 来源:

 

 

卡门·马丁·盖伊特(Carmen Martin Gaite)是当代西班牙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平静的心灵》等多个短篇小说已译成中文,她的著名长篇小说《曼哈顿的小红帽》不久前也由漓江出版社出版。马丁·盖伊特由此而引起我国媒体和读者的关注。

马丁·盖伊特1925128日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曼卡市。萨拉曼卡是西班牙最古老的萨拉曼卡大学所在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耳濡目染之下,马丁·盖伊特8岁即能文,成年后进入萨拉曼卡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在读期间,她结识了西班牙著名演员伊格纳西奥·阿尔德科亚等人,开始参与戏剧创作并亲自当演员。1950年她移居马德里,在阿尔德科亚的介绍下结识了一批青年作家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后来被称为“55年一代”或者“战后一代”。她就是在这期间认识了作家拉法埃尔·桑切斯·费尔罗西奥,二人于1954年结为伉俪,从此双双并驾齐駆,驰骋文坛。

1953年,马丁·盖伊特发表第一篇作品《自由的一天》,两年后凭借中篇小说《温泉疗养院》获西班牙希洪咖啡文学奖,从此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创作高潮,先后出版《薄纱窗帘之间》(1957,获欧亨尼亚·纳达尔小说奖)和《慢节奏》(1963)等优秀作品。此后,她开始研修西班牙历史文化,从而于1972年以论文《西班牙十八世纪的爱情风俗》取得马德里大学博士学位。她的创作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相继发表《一连串的倾诉》(1974)与《心碎肠断》(1976),并于1978年以小说《后屋》获西班牙国家文学奖,成为该奖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但她真正的创作巅峰始于1990年,《曼哈顿的小红帽》就诞生在这一年,出版后成为1991年年度最畅销的图书,此后又接连推出《变幻的云》(1992)、《白雪王后》(1994)、《活着是件怪事》(1996)、《离家》(1998)、《亲戚》(未完成)等多部长篇小说,1994年还凭借她的一系列作品获得西班牙语国家文学奖。但不幸的是,她于2000723日因患癌症在马德里去世。从此告别了她一直无比钟爱的文学事业。

马丁·盖伊特的文学创作涉及的体裁极广,包括小说、故事、戏剧、散文、诗歌以及翻译等,其作品多达近四十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她的十余部小说。由于童年时期经历过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并且成长于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加上个人感情生活的不幸(结婚数年后与丈夫分居,且女儿先于她去世),致使马丁·盖伊特笔下的人物普遍具有孤独、抑郁的性格,尤其是女性。她们往往日复一日地从事着简单枯燥的家务劳动,过着面壁式的幽居生活,通过窗口见识外面的世界。她们之中有些人在这种生活中沉沦下去,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缺乏自我认知,精神贫乏,自甘平庸,对外面的世界绝少好奇之心,她们是专制统治下传统女性的代表。而另一些女人却不甘与所处的环境同流合污,并努力改变它,她们勇于追求自我,追求自由,在追求的过程中她们虽然也会彷徨,也会恐惧,但绝不会退缩,这些女人代表着敢于争取个人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女性。这一特点在《曼哈顿的小红帽》中的人物身上具有突出的体现。

《曼哈顿的小红帽》写的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描述了故事的小女主人公萨拉·艾伦的一次曼哈顿神奇之旅。这一部写给孩子也写给成年人的作品,堪称西班牙语世界的《小王子》。1990年出版后畅销一时,累计在西班牙一国即销售百万册以上,更风靡欧美和拉丁美洲各国。故事的小主人公萨拉·艾伦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普通家庭,故事的上半部基本都是对她日常生活的描写。虽然同属于纽约市,但和曼哈顿的高大相比,布鲁克林一直是最差的一个区,这里不仅贫穷落后,而且犯罪率极高,因此这里的孩子们总是被关在家里,于是高楼林立,霓虹灯闪烁的曼哈顿就成了他们心目中一个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梦想之地。所以,一个现代都市版童话故事的发生地,实在没有比曼哈顿更合适的了。萨拉是个聪明、敏感、富有想象力的女孩,但她的母亲艾伦夫人却是个自我禁锢的典型,她每天从事的是照顾老人的枯燥工作,除了天气预报什么也不关心,鄙夷一切神奇的事情,除了和邻居聊天外,唯一的快乐就是不停地做萨拉和外婆早已厌烦了的草莓蛋糕,以博取邻居和朋友们的赞赏,满足一下自己可怜的虚荣心。她父亲艾伦先生是个水管工,和他那些朋友一样成天嘻嘻哈哈,只知道聊棒球。唯一年龄相仿的玩伴罗德,也是个只知道吃和欺负女生的家伙。萨拉从小在父母的吵闹声中长大,早就觉得生活无聊透顶,但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改变了这一切。外婆的男友奥雷里奥先生送给她三本旧童话书、一张曼哈顿地图和一套识字拼图,为她构建了一个现实生活以外的神奇的世界—图书王国,让她可以一边盯着家里的墙壁,一边在那个精神世界中神游,以至于让妈妈觉得她有精神病。但即使是这种快乐,也因奥雷里奥的离开而消失了。好在萨拉的外婆是个有趣的人,她年轻时是个歌星,过着萨拉向往的生活,她特立独行,从不说教,却会讲故事,更关键的是,她住在曼哈顿。于是几年以后,每周一次给外婆送蛋糕的旅行成了萨拉最大的快乐,可惜妈妈总是阻挠她和外婆聊天,途中也不让她探知神奇的曼哈顿和思考问题。但在一次无聊的生日聚会之后,父母要去给约瑟夫叔叔奔丧,把萨拉寄养在邻居泰勒夫妇家,于是机会来了,一次成人礼式的冒险即将发生。

在故事后半部一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萨拉作为新时代的小红帽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的历险,而是先交待了两位重要的人物:卢娜蒂奇小姐是一个原版《小红帽》里不存在的人物,她的出现给故事增添了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这位神仙教母式的人物是自由女神的设计师巴托尔迪的母亲,活了一百多岁,她同时也是自由女神的原型及化身,但除了后来向萨拉展示自由女神的真容之外,她自始至终并未真正展示任何神迹,而只是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她所遇到的人,使他们重燃生活的希望。作为现实中的人,她也会彷徨和失落,但很快就能重新坚定起来继续向前。而作为小红帽故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狼”,伍尔夫先生,却既不狡猾也不贪婪,他只是一个拥有无限财富,既始终孤独无助,而又庸人自扰的可怜人而已。

萨拉重新出场时,她的历险已经开始,但尽管她对曼哈顿已经了如指掌,而且身上有钱,对自由渴望已久,可她还是因恐惧而止步不前,好在卢娜蒂奇小姐的出现化解了这一切。聪明的萨拉很快发现了卢娜蒂奇小姐的秘密,并且与她订立盟约,重新上路并且巧遇伍尔夫先生。这次不需要猎人出场了,因为“狼”没有吃掉小红帽,只是尝了她的草莓蛋糕;也没有吃掉小红帽的外婆,而是重拾了一段久违的爱情。但萨拉很快发现,她所向往的豪车之旅并不能带给她真正的快乐,因为司机彼得虽然是个有梦想的人,但他不但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还会阻挠别人去实现梦想。于是在故事的结尾,萨拉义无返顾地跃入卢娜蒂奇小姐的秘密通道,奔向了自己的终极目标——自由。

其实整个故事还有很多问题没有交待,比如卢娜蒂奇小姐后来去了哪里?萨拉会不会成为卢娜蒂奇小姐的继承人?她又怎样才能做到呢?伍尔夫先生后来得到草莓蛋糕的配方了吗?他和萨拉的外婆好下去了吗?萨拉后来回家了吗?她父母回来见不到她会不会着急?……但在作者看来,这一切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个只有她自己才懂的答案,何不就用一句谁也听不懂的“米兰福”来结束一切呢。

应该说,《曼哈顿的小红帽》不仅是儿童睡前讲的故事式的童话,它同样适用于成年人;或者说它就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童话,而是作者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和探索。试想在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一个高速度、高压力的城市化社会中,谁没有经历过萨拉那样的困境,甚至更为夸张呢?在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很多孩子甚至未出娘胎就被灌输了很多诸如唐诗宋词、古典音乐、英文字母、甚至九九乘法表之类的东西,此后更是被禁锢在教室以及各种兴趣班、提高班、补习班还有自家的屋子里,外面的世界虽然五光十色,却因充满危险而与他们无缘,他们只能像萨拉一样,在想象中才能在不受父母干扰的情况下尽情玩耍,或者沉迷于虚拟的网络和游戏世界中无法自拔。而即使长大独立以后,也必须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像彼得一样为五斗米折腰,有梦想也无法实现,只能在想象中过一把瘾,然后每天都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然后最终失去梦想,变成艾伦夫妇那样无趣的人。即使成为万众瞩目的成功人士,哪怕如伍尔夫先生般富有,也不一定能享受到财富所带来的快乐,还是会被生活中无穷无尽的烦恼所困扰,进而迷失自我。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作者貌似告诉了我们,却又好像什么也没说,也许答案就在故事之中,需要我们像萨拉一样自己去寻找。借用作者在篇末的点睛之笔来说就是:我们作为人类,既不神圣也不平凡;我们的生命既不永恒也不短暂;我们应该本着自由的精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向前,一直向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完美生活。

正如书评家所言,在现代文明的日常生活的包围下,如何讲述一个寻找心灵自由的故事,往往媚俗而不讨好,火候掌握不好,就容易变成一锅黏糊糊的鸡汤,但是作者在其中添加一点小小的童话佐料,便大大降低了心灵鸡汤的重口味。从而把故事变得妙趣横生。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