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雨果

作者: 来源:
  维克多·雨果(1802-1885)生于贝桑松,父亲参加过法国大革命,在拿破仑麾下因战功卓著而升为将军,是一个激进的共和党人。母亲却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雨果11岁时随母亲回到巴黎,在青年时代曾一度同情保王党。
   
  雨果从小爱好文学,喜欢创作,而且特别勤奋,在10多岁时就写了成千上万行的诗歌。1819年,他创办了刊物《文学保守者》。1822年,他发表《颂歌和杂咏》,第二年再版时改名为《颂歌集》,它在形式上拘泥于古典主义诗歌的格律,歌颂王室和天主教,因而使雨果两次获得路易十八赏赐的年俸。后来他加入了浪漫派的第一文社,又把《颂歌集》扩充成为《颂歌与民谣集》(1826),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雨果在40年代以前发表的诗作,有同情和支持希腊民族解放斗争、富于异国情调的《东方集》(1829),描写家庭生活和内心感情、对贫苦受难者表示同情和怜悯的《秋叶集》(1831),欢呼七月革命和歌唱爱情的《黄昏歌集》(1835),讽刺富有阶级、宣扬慈善主义的《心声集》(1837),以及企图在精神上引导民众的《光与影集》(1840),这些诗集的内容涉及政治、哲理、祖国、家庭、爱情和杂感等种种题材,同时注重对诗句形式和语言的革新,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随着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雨果一度活跃于政治舞台,于1841年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845年被国王授予“法兰西世卿”的称号,但是他始终在君主立宪制度与共和政体之间摇摆不定。他在1848年总统选举中支持路易·波拿巴,后来又成为国民议会中的左派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恢复帝制,雨果发表演说,鼓动民众起义反抗,结果遭到镇压,失败后被迫化装成一个排字工人逃到了比利时,先后在英属杰西岛和盖纳西岛居住,度过了长达19年之久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期间,雨果配合现实的政治斗争,写出了揭露拿破仑第三的诗歌《惩罚集》(1853),以及题材多样的《静观集》(1856)和大型史诗《历代传说》(1859)等气势恢宏、感情奔放的动人诗篇。他改抒个人之情为抒民族之情、抒爱国之情,吹响了反对专制统治、歌颂光明和进步的斗争号角,同时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跨行,大胆地改变了音节的顿挫。这些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形象丰富的诗篇,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作,雨果也因此成为法兰西不朽的民族诗人。
 
  雨果是法国19世纪的诗魂,他的作品不仅奠定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而且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一切主题,既有对爱情、家庭、祖国和自由的赞颂,也有涉及宗教、死亡和神秘的哲理,因而是一部抒情的百科全书。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技巧,更新形式和丰富词汇,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极为艰难的流亡环境中,雨果不忘支持其他国家人民的正义斗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还为备受列强侵略的中国人民仗义执言,公开谴责英法联军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立即回国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呼吁赦免公社战士,开放自己在布鲁塞尔的住所供社员们避难。结果被比利时国王下令驱逐出境。他的《凶年集》(1872)就反映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现实。
   
  雨果在晚年仍坚持创作,完成了诗集《做祖父的艺术》(1877)、《历代传说》的二、三集(1877、1883)等作品。他于1885年5月18日去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来自法国和世界各地的200万人把他的遗体送进了先贤祠。                                                      
  雨果的创作活动长达60余年,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朗松所说:“1850年以后不再有古典主义者了,缪塞不写诗了,拉马丁写作是为了谋生。在没有对手和竞争者的情况下,维·雨果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使浪漫主义延长了四分之一个世纪。”[1]像雨果这样在诗歌、戏剧和小说方面都取得了光辉成就的大作家,在法国文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因此在他诞生200周年的时候,法国政府特地把2001年命名为“雨果年”,世界各国也举行了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位文化史上的伟人。
 


[1] 朗松:《法国文学史》(增订本),阿歇特出版社,巴黎,1979年,第1051页。
 
作者:社科院外文所 吴岳添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