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波斯:菲尔多西的《列王记》

作者: 来源:
    公元651年,萨珊波斯帝国被阿拉伯人征服,这是伊朗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给伊朗带来许多新的因素和深刻的变化,改变了伊朗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此,伊朗成为伊斯兰世界中的一员,为创造灿烂的伊斯兰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阿拉伯人在强行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推行阿拉伯语,禁止使用伊朗本民族的语言巴列维语,致使伊朗在伊斯兰化前的文学载体巴列维语消亡,当时的文学流传至今的已微乎其微。然而,伊朗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伊朗人并不甘心使用阿拉伯语,8、9世纪之交,随着巴格达哈里发政权对伊朗的统治逐渐削弱,随着伊朗地方王朝的兴起,伊朗霍拉桑地区的一种地方语言“达里语”开始迅速流行,一些波斯诗人逐渐放弃将阿拉伯语作为文学书面语言,而开始用达里语创作。在地方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达里语迅速推广和传播到伊朗全境。至此,伊朗新的民族语言达里波斯语诞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伊朗人用达里波斯语创造了繁荣灿烂的中世纪文化和文学,从10世纪至15世纪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里,波斯诗歌璀璨夺目,经久不衰,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是被尊为波斯文学“四大柱石”的菲尔多西、莫拉维、萨迪、哈菲兹。
 
【菲尔多西的《列王记》】
    菲尔多西(940—1020)出生在伊朗霍拉桑省的图斯城,生活的时代正是伊朗地方王朝兴起并力图摆脱阿拉伯人统治的时代,复兴波斯古老文明和文化的思想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正是在这种伊朗民族精神日益高涨的氛围中,菲尔多西用30多年的时间创作了《列王记》,用文字来为伊朗伊斯兰化前的历代帝王和保家卫国的勇士们树碑立传。这部史诗卷帙浩繁,全诗约12万行,描写的是历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历史传说,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萨珊王朝灭亡,为伊朗伊斯兰化前的历史大唱赞歌,歌颂了不屈不挠的伊朗民族精神。全书充满了激昂的爱国主义思想,场面恢弘壮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堪称是一部伟大的伊朗民族英雄史诗。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神话传说、勇士故事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部分描写了伊朗传说中的人类的起源,文明的萌芽,农耕的开始,衣食的制作,政权的出现等。勇士故事是书中的精华部分,主要描写在伊朗与敌国土兰之间的战争中保家卫国的勇士们的英雄业绩。勇士中最伟大的就是鲁斯坦姆,他南征北战,为保卫伊朗立下了赫赫战功。勇士部分以鲁斯坦姆的死告终。历史故事部分主要是关于萨珊王朝的故事,与前两部分相比,这部分的历史性较强,但其所写的事件大都不符合史实,因此可以叫做历史传说故事。
 
    《列王记》中的精彩故事有20多个,其中以四大悲剧最为著名。第一个悲剧是伊拉治的悲剧:法里东国王有三个儿子:萨勒姆、土尔和伊拉治。法里东设置种种艰险考验三个儿子,结果老大、老二表现得很怯弱,只有老三伊拉治勇敢顽强且心地善良。因此,法里东分封国土时,把大的两个儿子分到很远的罗马和土兰,而把世界的中心伊朗分给伊拉治。两个哥哥觉得分封不均而怀恨在心,便设计杀死了伊拉治。第二个悲剧是苏赫拉布的悲剧:鲁斯坦姆打猎到敌国土兰的一个属国,和该国公主相爱。鲁斯坦姆回伊朗后,公主生下一子,即苏赫拉布。他长大后,也成为一位勇士,千里迢迢到伊朗寻找父亲,但因父子互不认识,在战斗中双方发生了激烈厮杀。最后,苏赫拉布死在父亲的手里。第三个是夏沃什的悲剧:卡乌斯国王执政时期,王子夏沃什年轻貌美,卡乌斯的妃子苏达贝对夏沃什多次挑逗,但夏沃什都不为之所动,于是苏达贝恼羞成怒反向国王诬告夏沃什调戏她。夏沃什后来虽然被证明清白无辜,但他为了离开多事的王宫而主动请缨,前往战场杀敌,中间有很多曲折的经历,最后死于敌人之手。第四个是伊斯凡迪亚尔的悲剧:戈什塔斯帕国王当政时期,敌国土兰又来侵犯,王子伊斯凡迪亚尔帅军迎战,勇闯七关,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父子之间因王位继承问题产生矛盾,戈什塔斯帕就借鲁斯坦姆之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伊斯凡迪亚尔。这四大悲剧在对人的命运和人性的探索上,堪与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媲美。
 
    勇士鲁斯坦姆的故事是整个《列王记》的核心,贯穿了四大悲剧中的后三个悲剧。他少年时期就杀死为害百姓的白象,显示出超出常人的力量,成年后成为伊朗最勇猛的勇士,在历次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总是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多次救主于危难中,还护佑王子们的安全。鲁斯坦姆戎马倥偬的一生是该书的精华,其中的很多故事都十分精彩,尤以“鲁斯坦姆勇闯七关”最为伊朗民众津津乐道。另一方面,鲁斯坦姆对伊朗王室忠诚不二,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还多次救主,但从不居功压主,恪守为臣之道。这个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经过菲尔多西的着力塑造,在伊朗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成为勇猛与忠诚的化身,犹如中国文化中的关羽。
 
    《列王记》除了本身的文学成就外,还有另外三个方面的功绩。第一,在政治上,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书中充满爱国思想的故事迅速在伊朗境内广为传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诵读它,对恢复伊朗人的民族自信心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第二,在文学上,为后来的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的很多文学作品都以它为蓝本或取材于它。第三,在语言上,为伊朗民族新兴语言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完成了达里波斯语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的融合,对促使达里波斯语从民间口语转变为伊朗民族的正式语言起了巨大的作用。从此以后,这种新的民族语言为伊朗人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创造了繁荣灿烂的中世纪文化和文学。菲尔多西在世时曾自豪地说:“我30年辛劳不辍,用波斯语拯救了伊朗。”的确,这本书在伊朗文化中影响巨大,其研究与注释已成为一门学问,犹如中国的“红学”。
 
                                              文章来源: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穆宏燕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