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流浪汉小说

作者: 来源:
    1554年,佚名小说《小癞子》(又译《托尔梅河上的小拉撒路》)出版。它是西班牙文坛最富原创性的文学作品之一,并宣告了流浪汉小说的诞生。
 
    流浪汉小说大都把社会环境视作流浪汉小说的主要成因。16世纪中叶,西班牙一方面继续向美洲大量派遣军队,肆意掠夺印第安人,以满足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金融和商业的盛行在消耗黄金白银的同时,阻碍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风气和劳动力的匮乏以及残疾军人队伍的扩大,也是导致农业和手工业破败的重要原因。而这些最终导致了流浪汉阶层的产生。在文学方面,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现实主义已然源远流长,流浪汉小说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类;其所以值得夸耀,是因为它的矛头从社会底层指向社会上层。但也有人认为骑士小说被禁和一个英雄时代的结束,造成了大众读物的某种阙如,从而为新文学样式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学者阿美里科·卡斯特罗在分析流浪汉小说成因时就曾指出,“流浪汉是反英雄。流浪汉小说显然是一种反英雄冲动,随着骑士小说和英雄史诗的终结而产生”。[1]
 
    《小癞子》是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它用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是个少年,出生在托尔美斯河上,父亲死于战场;母亲守寡后因生活所迫,又跟别人生了一个儿子。由于家庭屡遭不幸,小癞子不得不离开母亲,成了一个盲人乞丐的领路人,开始了流浪生涯。盲人是个狡黠虚伪的世故老人,他经常虐待小癞子。小癞子忍无可忍,便设计报复,然后扬长而去。他随后又给一个极其吝啬的教士当佣人,天天忍饥挨饿。一日,教士外出办事,小癞子就请修锁匠打开了柜子,却伪托不慎丢了钥匙。柜子里面全是面包和奶酪。小癞子给了修锁匠一个大面包,然后接过钥匙。精明的教士很快发现柜子里的食品少了;好在柜子的小洞帮了忙,教士以为是老鼠惹的祸。然而小癞子最终还是露了马脚,把钥匙衔在嘴里睡觉,结果被教士逮个正着。小癞子挨了一顿毒打并被逐出门去。后来他又去侍侯一个绅士,却不料此翁竟是个穷困潦倒的伪君子,正等着他去乞讨供养。后来他还给一个修士当侍从,给一个推销免罪符的人当跟班,目睹了这些坑蒙拐骗者的嘴脸和伎俩。最后,他投靠了一个正直的神甫,赚了一些小钱,随即又跟了一个公差,当了叫喊消息的报子,还娶了神甫的女佣,从此时来运转。
 
    作者在《前言》中开宗明义,要请那些公子哥儿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无非命运对他们比较偏心,使他们生来富有;而苦命的穷人,尽管命运作对,却全凭自己挣扎,其成就远非前者可比。小癞子便是后者的代表。他在那个“黄金遍地”、“老爷充斥”的世界里苦苦挣扎,靠一点近乎狡黠的智慧,顽强地争取着生存的权利。相比之下,那些衣冠楚楚的上等人,往往不是吝啬得毫无人性,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笑柄。作者透过这个毫无社会地位的人物将西班牙的没落和上流社会的伪善表现得入木三分。
 
    此外,《小癞子》为流浪汉小说奠定了基本的叙事方式:主人公是个流浪汉,并且用第一人称叙述;由于出身低贱、地位卑微,主人公始终直面现实并明显具有自嘲的勇气;叙述语言朴素平直、生动幽默,与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之风适成对照。
 
    《小癞子》大获成功后,一系列仿作相继涌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阿莱曼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的一生》(1599)、克维多的《骗子外传》(1604)、埃斯皮内尔的《马尔科斯·德·奥夫雷贡》(1618)以及洛佩斯·德·乌贝塔的《女流浪汉胡斯蒂娜》(1605)、萨拉斯的《拉纤女之女或奇情异想的埃莱娜》(1612)和路易斯·佩雷斯·德·格瓦拉的《瘸腿魔鬼》(1641)等。塞万提斯也曾尝试流浪汉小说的写作,著有《林科内达和科达迪略》等篇。其中,克维多的《骗子外传》比《小癞子》更逗笑、更夸张。主人公首先公开自己的卑贱身世,几乎包揽了流浪汉身上的所有缺点。但这并不妨碍他一心要出人头地。为此,他四处招摇撞骗,结果非但未能跻身上流社会,反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与此相仿,《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的一生》被认为是一部仅次于《小癞子》的流浪汉小说。而且,在一些研究家看来,“古斯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浪汉”。[2]《瘸腿魔鬼》也以主人公的游历为线,甚至借助于魔鬼之手,揭示社会名流的丑恶嘴脸。
 
    流浪汉小说反响巨大,其中《小癞子》和《拉纤女之女或奇情异想的埃莱娜》对法国作家斯卡龙和莫里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流传到新大陆和整个西方。“小癞子”和塞莱斯蒂娜、堂吉诃德、桑丘·潘沙和唐璜一起,构成了西班牙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和它们一样,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形象。
 
 
[1]卡斯特罗:《流浪汉小说探源》,《西班牙研究与介绍》,普林斯顿,N.J出版社,1956年,第74页。
[2]米格尔·埃雷罗·加西亚:《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释读》,《西班牙语文学杂志》,马德里,1937年(总)第24期第343-362页。
 
                                              文章来源: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陈众议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