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歌德与唐诗

作者: 来源:
  歌德(Johann Wol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德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政治家。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1771年获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历任律师、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和大臣等职。1772年开始文学创作,毕生著有诗体悲剧《浮士德》、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诗与真》和自然科学研究专著等共约140多部。同时也是德国文学史上要求个性解放,富有反抗精神的“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享年83岁。
 
  一、 最先提出“世界文学”的理念
 
  歌德于1813年(64岁)开始关注东方文学,对中国的古诗和小说以及波斯诗人哈菲兹的诗歌艺术抱有浓厚兴趣。曾向一位汉学家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并将李白的《清平调》从法文译文转译成德文;而且模仿唐诗创作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他在《西东合集》的《注释与论述》中又论述了波斯的诗歌艺术,也描写了阿拉伯的习俗文化。
 
  由于歌德受到18世纪德国文艺理论家赫尔德的关于诗歌是整个民族活动的产物的思想影响,又接触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他最先提出超越国界的“世界文学”的理念,声称自己是世界公民。1827年11月31日他和爱克曼谈话时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到,现在每个人都必须为加速它的来临而努力。”歌德自己也身体力行,将此信念付诸实践。
 
  二、 翻译李白的《清平调》
 
  歌德不懂中文,也没有到过中国,但他对遥远、神秘而古老的中国以及唐诗甚感兴趣。据北京大学张玉书教授在《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的前言里介绍:歌德曾将法译文的李白《清平调》转译成德文。因此,有必要将《清平调》的有关情况简介如下:
 
  传说李白(701~762)在长安供奉翰林院时,有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龙池的沉香亭前面观赏牡丹花,并命李白写诗助兴。李白便写了《清平调》三首来歌咏名花与美人。李白从神话、历史、现实三个角度烘托渲染,既赞扬了扬贵妃的倾国倾城的美貌,又表现了她和唐玄宗的风流韵事。全诗构思巧妙,清丽自然。诗文如下:
 
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三、 创作《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1827年,78岁的歌德开始借鉴和模仿唐诗创作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4首,于1830年发表,我国著名诗人与翻译家冯至教授于1924年(当时是北京大学德文系学生19岁)曾将此组诗译成中文。最新译者赵乾龙以五言诗的形式将其中第8首译成中文,题为《夜幕垂空降》(见1991年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第867页)。这首诗共16句、短小精炼、每句仅三、五字,中国诗味较浓。译文也很优美,体现了中国古诗的神韵。译文如下:
 
夜幕垂空降
 
夜幕垂空降,万物皆渐隐。
 
最初现金星,柔光可迷人。
 
夜雾多缥缈,一切均无定。
 
夜色多深沉,湖水平如镜。
 
遥想在东方,月华放光明。
 
柳丝纤纤挂,戏水起波纹。
 
卢娜弄清影,湖面散啐银。
 
清凉透眼帘,渐潜入内心。
 
  这首优美的晚景诗,以虚实并举的表现手法,分上下两阕:上阕写实,描写眼前的夜色深沉、湖水如镜的寂静夜景;下阕写虚,写诗人想象中的东方月夜的银色世界。又以“以静写动”的表现手法,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例如:描写卢娜弄影、栁丝戏水的情景,象征柳丝与湖水这一对情侣在银色的月光下嬉戏。“卢娜”是古罗马的月神、相当于嫦娥;“柳丝”则象征少女的青发和情丝。
 
  这首抒情诗也用“以动写静”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夜幕垂降、金星出现、月亮弄影、柳丝戏水等动态来衬托和创造“静”的意境。其中诗句“卢娜弄清影,湖面散碎银。”与李白《静夜思》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写明月把湖面照射得象银白色的碎银,后者则写明月把地面照射得象银白色的寒霜。同样的月亮清辉和银色世界,表明不同时代、国度互异的两大诗人歌德与李白心灵相通、心心相印,赋有相似的创作灵感和审美情趣。
 
  (附带说明:自1922年以来,歌德的主要作品已分别由郭沫若、冯至、杨丙辰、刘思慕、朱光潜、姚可崑等名人陆续译成中文出版,并已广为流传。我国研究歌德的学术成果也很丰硕。由于超出本文的题旨,恕不复述。)
 
                     来源:印尼华文月刊《呼声》114期2010年03月22日
                     作者:中国社科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凌彰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