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在上海举办

作者: 来源:

20131025日至26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会主办、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德语文学年会,暨“启蒙的艺术抑或启蒙的贫困:启蒙语境与德语文学”在上海召开。

 

启蒙运动是西方思想艺术历史中至关重要的一场知识及文化运动,直至现在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德语国家的启蒙思潮在时间上虽远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但却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在轰轰烈烈的启蒙之初就已经对启蒙的理性立场展开了反思,并孕育了注重心灵、情感与体验的德国浪漫主义。尤其在文学方面,德语文学展现出一条清晰的反思之路和突出的“现代性”问题意识。本届年会旨在交流探讨德语文学在启蒙语境之下如何发展、陷入困境以及对“更高的启蒙”的追求。

 

1025日上午的会议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赵劲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副校长董琦教授致贺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李永平致开幕词,同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吴建广教授致欢迎词。至26日下午会议结束,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单位的日耳曼学专家和青年学者们在三个分会场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围绕启蒙的问题,与会学者将目光投射到德意志精神和文学整体性上。问题领域可分为启蒙与浪漫,神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本的理论研究;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文学对启蒙的赞同、反思、怀疑和批判。研讨内容辐射了从中世纪文学经马丁•路德到当代德语文学的时间维度。莱辛、歌德以及德意志浪漫派成为谈论启蒙的热门话题,关于歌德的报告就有六篇之多,成为本次研讨会谈论最多的诗人。此外,除了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歌德的《亲合力》、《威廉•迈斯特漫游时代》、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以及黑塞的《彼得•卡门青》,学者们还引入了鲜有研究的新经典文本,如施尼茨勒的《梦幻的故事》、布洛赫的《梦游人》、罗伯特·瓦尔泽的作品等。

 

关注文学文本、发现问题意识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李永平、叶隽、北京大学黄燎宇教授、同济大学吴健广教授都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高屋建瓴地就现代性诗学话语、适度启蒙与人类教育、启蒙思潮与浪漫精神、启蒙反思与基督教之渊源等问题展开了颇具启发性与开创性的演讲,激发了众学者争论抗辩的热情。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卫茂平教授、柏林自由大学的青年学者邓深等人注重启蒙影响下德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与再阐释。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冯亚琳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聂军教授等则从文本出发,就文化与启蒙之间的错综关系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在主题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谷裕教授就德语文学中的重要概念“Bildung”(修养)概念在启蒙语境中的建构意义展开了建设性的研讨。在众多歌德研究中,社科院学者徐畅独辟蹊径,从《浮士德》中的纸币问题看启蒙的任务。青年学者杨宏芹、刘永强、李双志等人则通过研究格奥尔格、霍夫曼斯塔尔等作家,对1920世纪之交的启蒙反思和语言困境进行思考。来自北京大学李昌珂、罗炜等专家则展示了托马斯·曼的“反思艺术”,而二战后的德语文学对启蒙的反思,则由张建伟、黄凤祝、余杨、施显松、黄克琴、张晓静等学者对贡特·格拉斯、英格博格·巴赫曼和赫尔塔·米勒等战后作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此外,大会还邀请了哲学学科的学者从哲学视角来看启蒙的涵义及其与文学的互动。汉学家马克·赫尔曼也通过分析德国当代畅销小说《测量世界》对德意志整体的精神史进行了观照。

 

会议最后,由叶隽研究员进行了大会学术总结。启蒙思潮对于整个西方思想及文化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届年会通过对启蒙与文学之间的错综互动进行充分的讨论,希冀对现代性、理性与人本主义精神等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