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台湾东华大学吴家莹教授做来我所学术讲座

作者:李征 来源:

2015年5月12日上午,应我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外国文学批评:文学史体现的资本语境与诗性资源”创新项目组邀请,台湾东华大学教育行政学系荣誉教授吴家莹先生顺访我所,并做题为“创新知识的经验:以我发展新教育学为例”的学术讲座。

在讲座开始前,作为邀请者,外文所研究员叶隽首先对于吴家莹教授的前来表示欢迎,并向到场聆听讲座的外文所中青年学者简单介绍了吴教授构建的“新教育学”体系,这一体系运用了很多传统的文化资源,非常有价值;虽然教育学对我们来说是不一样的学科,但是从知识探索和创新价值角度来讲有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在知识创新的经验上、在方法论上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

吴家莹教授此次讲座的题目是“创新知识的经验:以我发展新教育学为例”,主要围绕其历经十年完成的代表著作《新教育学建构》介绍其新教育学的理念创新、实践经验及理论总结。

首先,吴教授谈到了创新的场域,主要结合了台湾文化界及社会科学界自1975年以来,对本土题材与资源愈发关注的大环境于创新意识的推动。其中尤其列举了朱铭、林怀明、赖声川在国际上取得的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同时,学术界在新转向下,也逐渐出现追求社会科学中国化的情怀与心志,省思在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时,如何能够在采用西方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之外,得以在问题、理论与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

接下来吴教授谈到创新的主体,即人。他认为学术创新不会一下子突然出现,而要经过积累的工夫。结合他个人的学术研究路径,吴教授阐述了他的教育知识创新之旅经过试用教育研究、习作教育研究及创新教育研究等三个转折过程,提出“教育学新形貌”之初步构想。

关于创新构想的价值性,吴教授较偏向从历史角度加以思考,将教育学过去发展的成果视为对照之基点。亦即将从教育被当作一门学问探索以来,所走过而积累的知识体系之演变,来对比并推断以“新教育学之名”所拓展的研究内涵,是否有可能呈现创新的成分,以估计其价值,而确认其新可能性之贡献。

关于如何在知识创新构想中寻找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课题及其实质内容,吴教授表示,他先是从新教育学将回应学校制度走向民主化结构可能面对的挑战出发,来赋予其研究课题之时代意义,归结出:各级、各类有权的教育实践者,如何能发自内在的成为自律者与负责任者,将是他需处理的核心研究课题。接着则就理想与现实及理论与实际两组思考坐标,论述这个核心研究课题的实质内容,教育实践者若要能自律地与负责任地扮演其角色,时常将与职务有关的“心中之理想、理论与情境中之权势、局势”摆在思维中,让这两端不断地对话,并相互调整修正,就更容易在所处职位当做之事做对与做成。

关于如何建构适当的方法以探究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从研究实例中寻找更适合的研究方法。吴教授指出,新教育学今后之拓展,仍将依靠教育研究社群有更多成熟的学者专家加入创新之行列。此外,吴教授还通过对不同教育行动类型的分析做出综合性的前瞻,展望了未来更值得努力的方向与问题。

讲座后,参加讲座的外文所中青年学者就报告内容与吴家莹教授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叶隽研究员认为,吴教授最大的贡献在于“新教育学”概念的提出,对原有范式有一个较新的转变,主要在研究对象上有新的转变;他通过对角色符号与角色行动的分析,强调每个人作为文化生命体的存在,也非常有价值。与会人员也认为,吴家莹教授新教育学的方法论不但对于原有的教育学是有益的补充,对于创新的价值与理解也很有启发意义。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