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对外穷兵黩武,对内镇压新教,最后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他于1715年去世,标志着封建王朝风雨飘摇,启蒙时代即将到来,同时也标志着古典主义的衰落和启蒙文学的开始。
法国的18世纪被称为“哲人世纪”, “哲人”不是指那些沉思冥想、创造体系的人,而是指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家。他们用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来启迪和“照亮”了人们的头脑,使18世纪又被称为“光明世纪”。
启蒙文学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具有不同于古典主义的崭新内容,然而它是在古典主义衰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古典主义的巨大影响,因此对古典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继承到扬弃的过程。“在法国,古典主义牢牢地占领着文坛,不少作家仍按古典主义的原则进行创作,但没有写出优秀的作品。”[1]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伏尔泰。
启蒙思想家们注重理性,而抒情是诗歌的基本属性,与理性是对立的,所以18世纪的诗歌几乎是个空白,启蒙作家们大多没有涉足诗歌领域。伏尔泰在当时虽然以“史诗诗人”著称,但由于史诗早在16世纪就已经过时,他模仿的所谓史诗只能是等而下之,只是促使史诗这种体裁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他的其他诗作也缺乏诗意,似乎是在用韵脚代替激情。即使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除了《莱茵河军队战歌》(即后来法国的国歌《马赛曲》)》等根据民间小调改编的歌曲之外,也未能产生真正的革命诗歌。
诗歌虽然没有形成气候,却产生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安德烈·谢尼耶(1762-1794)。他生于君士坦丁堡,父亲是商人,母亲原籍希腊,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1765年全家回到法国,母亲在巴黎开办了一个“希腊”文艺沙龙,谢尼耶从16岁起开始就参加社交活动和创作诗歌,后来曾短期从军,1787年任法国驻英国大使的秘书。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于1790年5月回到法国。他梦想成为一个政治诗人,积极参与主张君主立宪的“1789协会”和斐扬派[2]的活动,为反对雅各宾派[3]的《巴黎日报》撰稿,结果于1794年3月7日被捕,在罗伯斯庇尔[4]垮台的前两天被送上了断头台。
谢尼耶受到了古典主义与启蒙思想的双重影响,在法国诗歌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他崇尚古希腊罗马的诗歌,运用古典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模仿荷马写出了《盲人》、《乞丐》等语言典雅、节奏流畅的诗歌。但他又能不落窠臼,写出的悲歌和牧歌情调忧伤、注重抒情,被雨果誉为“古典主义中的浪漫诗人”。后人根据他的遗稿整理的《哀歌》和《牧歌》,以及他在狱中创作的《年轻的女囚》等名篇,都饱含着悲怆和痛苦,具有浪漫主义的情调。
与诗歌相比,戏剧方面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许多启蒙作家都写过戏剧,伏尔泰尤其崇拜高乃依和拉辛,梦想成为一个古典主义的悲剧家,一生写了52个剧本,其中21个是悲剧。他最早把莎士比亚的戏剧介绍到法国,而且从中吸取了一些艺术手法,但是他尽管想利用悲剧来宣扬自己的启蒙思想,却不敢超越古典主义法规,因而使他的悲剧显得不伦不类,最终也像他的史诗一样失去了影响。
喜剧的命运与悲剧不同,它有着源自中世纪笑剧的传统和鲜明得多的民族特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许多喜剧家写出了富有特色的作品。例如列雅尔(1655-1709)的《继承人》(1708)通过一个侄子伪造遗嘱骗取伯父遗产的故事,嘲笑了当时争夺遗产的风气;勒萨日不顾包税人的威胁利诱,发表了讽刺喜剧《杜卡莱先生》(1709),揭露了靠国库发财的金融家和资产阶级包税人的贪婪,因此被赶出了法兰西喜剧院,后来他为大众化的集市剧场写了100多出小型喜剧。
马里沃(1688-1763)生于巴黎,他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同时也经营报刊和撰写小说,1743年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他一生创作了30多部喜剧,主要有《意想不到的爱情》(1722)、《爱情与偶遇的游戏》(1730)、《假机密》(1737)和《考验》(1740)等。他的剧作大多写贵族青年的爱情,男女之间靠一个聪明的仆人从中撮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剧情中枝节横生,打破了爱情不是在悲剧中催人泪下,就是在喜剧中受到嘲笑的传统模式,尤以擅长细致刻画恋人的心理著称,因此被称为“马里沃风格”。
拉·肖塞(1692-1751)还创造了既使人感伤流泪、又有喜剧结局的“泪剧”,题材大多是富家子弟爱上贫困女子,私生子与父亲团圆、放荡的丈夫回到妻子身边等,由于触及家庭问题而颇受欢迎,但久而久之就不免沦为单调的道德说教。
狄德罗对古典主义戏剧也是情有独钟,能够背诵其中的许多著名段落,但是他在戏剧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认为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不能分为固定不变的类型,因此在悲剧与喜剧之间,应该有一个表现日常生活和情感的剧种。这种用散文写作,在布景、服装和演技方面都要真实和自然的戏剧名为市民剧,也就是他所说的“严肃戏剧”,其实就是用散文写作的泪剧,后来被博马舍称为正剧,即现代话剧的先驱。狄德罗创作的两部“严肃戏剧”《私生子》(1757)和《一家之长》(1758)并不成功,但是他提出的戏剧理论却至关重要,为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喜剧的生命在于使人发笑,泪剧使喜剧失去了笑声,因而在几十年里未能出现传世的杰作,最后仍然令人发笑的喜剧占据了舞台。18世纪末杰出的喜剧家博马舍的杰出成就,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喜剧的先驱。
加隆·德·博马舍(1732-1799)生于巴黎一个钟表匠家庭,从小学习制造钟表的手艺和音乐,长大后成为宫廷的钟表师。他通过与一个富孀的婚姻,被冠以“博马舍”这个贵族姓氏,还当上了公主们的竖琴教师,同时与大金融家合伙经商致富,购买了王室书记官的职位,成了第三等级中的暴发户,从而跻身于上流社会。
博马舍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自称是伏尔泰和狄德罗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狄德罗的戏剧理论,在《试论严肃剧种》(1767)中强调应该让普通人取代王公贵族成为戏剧的主人公,并且因上演喜剧《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而一举成名。剧本写贵族小姐罗丝娜父母双亡,监护她的老医生霸尔多洛心存不良,把她囚禁在家里,企图骗她为妻。西班牙大贵族阿勒玛维华伯爵爱上了罗丝娜,但是无法相聚,他只得求助于自己过去的仆人、现在当理发师的费加罗。费加罗聪明能干,挫败了霸尔多洛的阴谋,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他虽然身为仆人,却天性乐观,说话风趣,比他的伯爵主人高明,体现了当时法国社会里第三等级的形象。
在续集《费加罗的婚姻》(1778)里,伯爵喜新厌旧、玩弄妇女,企图破坏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使女苏珊娜的婚姻。费加罗设下圈套,最终使得伯爵阴谋败露、当众出丑,体现了第三等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胜利。《费加罗的婚姻》情节紧凑、语言幽默、形式活泼,充满了时代气息,它被禁演多年,在1884年初次上演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人民群众反封建的激情,博马舍也因此被视为现代喜剧的先驱。
为了保障喜剧演员们的利益,博马舍在1777年创立了法国戏剧家协会,还运送大批武器装备和组织义勇军,支援美国的独立战争。到80年代,他又出巨资秘密印行了多达70卷的《伏尔泰全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曾企图为法国军队购买武器,结果被捕入狱,不得不逃亡国外,直到1796年才回到法国,不久去世。
18世纪的小说分为上半叶的写实小说和下半叶的哲理小说。写实小说主要是对17世纪小说的模仿,其中模仿贵族沙龙小说的代表作家是马里沃和普雷沃神甫,模仿市民写实小说的是勒萨日。他们的作品都反映了法国18世纪初期的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写实小说。它们把单纯的滑稽逗乐提高到批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的高度,从而为启蒙时期批判社会制度的哲理小说开辟了道路。
哲理小说就是故事里蕴含哲理的小说,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圣经》故事、寓言和《一千零一夜》等传说,不过这些故事直到18世纪才发展为小说。
18世纪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为了宣传科学和理性,普及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以对抗宗教意识和各种偏见,启蒙思想家们要冒遭受迫害和被捕入狱的危险,所以他们往往利用小说来宣扬自己的信仰和主张,即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来体现和宣扬哲理,这类小说就被称为哲理小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宣扬启蒙思想,但是每个作家由于气质不同,还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例如伏尔泰的尖刻讽刺,狄德罗的贴近现实生活,卢梭的忧郁感伤等。
[1] 杨周翰等主编:《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上卷,第235页。
[2] 法国大革命时期代表自由派贵族和大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以斐扬修道院为活动中心,故名。
[3]法国大革命中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
[4]罗伯斯比尔(1758-1794),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袖,在雅各宾专政时期,力图实现卢梭的政治理想,主张实行革命恐怖,后在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中被捕处死。
作者: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吴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