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戏剧

作者: 来源:
  古典主义的杰出成就是戏剧,尤其是悲剧,所以戏剧领域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主战场。首先向古典主义发起进攻的是斯丹达尔,他在《拉辛和莎士比亚》(1823-1825)中抨击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显示出反对因袭保守、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宣称“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1]
 
  梅里美首先在1825年化名出版了富有异国情调的《克拉拉·加楚尔戏剧集》,它们讽刺教会和贵族,向古典主义法规提出了挑战。接着他又在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下,创作了反映中世纪农民起义历史剧《雅克团》(1828)。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也大多写过戏剧,例如缪塞的《罗朗萨丘》(1834)是一出规模宏大的历史剧。维尼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和《奥瑟罗》,他的剧本《夏特东》(1835)描绘了一个贫困诗人的不幸爱情和绝望自杀的悲惨命运,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拜金主义。在浪漫主义戏剧方面成就最高和影响最大的是大仲马和雨果。
   
  浪漫主义戏剧取得了推翻古典主义的巨大成就,但它本身却只是具有不同倾向的作家在浪漫主义大旗下暂时聚集的结果,每个浪漫主义剧作家在题材和形式方面都随心所欲,例如题材有历史、风俗、家庭、爱情,体裁有历史剧、情节剧和哲理剧等等。所以浪漫主义戏剧只能是昙花一现,1843年雨果的《城堡里的伯爵》上演失败之后,浪漫主义戏剧就被各种风俗喜剧、主题喜剧、讽刺喜剧、历史喜剧、通俗喜剧和滑稽剧所取代,涌现出斯克里布(1791-1861)、欧仁·拉比什(1815-1888)和埃德蒙·罗斯当(1868-1918)等一批喜剧家,但是由于喜剧的各种体裁全面繁荣,因此并未形成某个主导的流派。
 
第一节  大仲马
 
  大仲马(1802-1870)出生于维莱科特雷,名为亚历山大·仲马,与他的私生子同名,因而后人对他们用“大”、“小”仲马来加以区别。他的父亲仲马·达维是共和国的著名将领,曾随拿破仑远征埃及,但不幸在44岁就去世了。大仲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是继承了父亲健壮的体魄、超人的勇气。1820年,有一个剧团到他的家乡附近演出《哈姆雷特》,激起了他对戏剧的强烈兴趣。21岁时他到巴黎谋生,由于写得一手好字,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帮助下,当上了奥尔良公爵办公室的抄写员,他利用这个机会刻苦自学,获得了广博的知识,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27年,英国的著名演员到巴黎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使他认识到必须表现使男人和女人战栗的狂暴激情,才能获得打动观众的戏剧效果。为此他首先冲破古典主义的束缚,创作了五幕散文体历史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1829),上演的时间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一年,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剧本以法国16世纪的宗教内战为背景,反映了天主教徒与胡格诺教徒之间的激烈斗争。首相吉斯公爵组织了天主教联盟,企图篡夺军权,国王亨利三世就指使宠臣圣·梅格兰在决斗时杀死吉斯。王太后卡特琳一心想控制国王以操纵政权,因此打算同时消灭这两个对手,于是设计让圣·梅格兰单独会见并爱上了公爵夫人。公爵由此起了疑心,逼迫妻子写信约圣·梅格兰幽会,暗地布置伏兵,最后下令用夫人的手巾将他勒死。
 
  大仲马不但彻底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用生动活泼、感情丰富的对话代替了悲剧中格言式的华丽辞藻,而且讴歌了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圣·梅格兰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愿意为之献出生命。公爵夫人也挣脱了道德的束缚,在危急关头向他表白了隐藏在心中的爱情,帮他跳窗逃走。剧本把爱情置于理性之上,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戏剧的风格。
 
  《安东尼》(1831)是一出爱情悲剧,阿黛尔曾与安东尼相爱,后来他一去不返,但在嫁给爱尔维上校三年之后,却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原来他是个私生子,没有家庭、职业和财产,所以无法娶她。阿黛尔虽然难忘旧情,但是出于做妻子的责任,她决定到军队里去找丈夫,然而安东尼却在半路上留她在旅店里住了一夜。丑闻传开后,他极力劝说她一起私奔,但是她留恋女儿和丈夫而犹豫不决,这时丈夫回来用力敲门,为了保全阿黛尔的名誉,安东尼应她的要求刺死了她,声称她进行了反抗。剧本谴责了社会对私生子的歧视,也因为描写了通奸而一度被禁演。
 
  大仲马其他比较著名的剧作有六幕历史剧《拿破仑·波拿巴》(1831),描写了拿破仑一生的辉煌经历,用充满异国情调的场景概括了30年的法国历史。《克里斯蒂娜》(1830)写瑞典王后克里斯蒂娜杀死背叛她的情人的故事。《奈斯尔之塔》(1832)揭露路易十四的王后和她的两个姐妹,她们淫荡残暴,每天在塔里引诱贵族青年,然后把他们杀死投入塞纳河中,最终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一共创作了88个剧本,而且还创办了私人的“历史剧院”。1838年,他的剧本《炼金术士》上演失败,他开始转向小说创作,并且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
 
  他由于勤奋写作而成了百万富翁,但是他生活奢侈无度,总是入不敷出,最后穷困潦倒,于1870年12月5日在小仲马家里去世,遗体在1872年迁葬到他的家乡。
 
  2002年11月30日,在大仲马诞生200周年之际,他的遗骸被从维莱科特雷迁入巴黎的先贤祠,标志着他已经获得了与雨果并列的崇高地位。希拉克总统在迁葬仪式后表示,大仲马是法兰西语言文化在世界上最好的传播者。
 
第二节  雨果
 
  查理十世在 1825年登基以后,自由主义思潮日益高涨,以诺地埃[2]为首的浪漫派第一文社由于缺乏明确的纲领而于1826 年宣布解散,雨果组织维尼、缪塞和大仲马等人在1827 年成立了浪漫派的第二文社,同时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他在《<克伦威尔>序》中抨击了古典主义戏剧只写“崇高文雅”等清规戒律,全面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戏剧纲领,力图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成为艺术题材,并且提出了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进行对照的原则,从而突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剧和喜剧的界限。这篇序言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成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宣言,为浪漫主义戏剧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雨果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上演,内容是在16世纪的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与国王和公爵争夺美女唐娜·莎尔,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并且打破了古典主义在悲喜剧之间设立的界限,采用了乔装、密室、毒药等种种奇情剧的手法,因而在上演时引起了观众之间的争斗,被视为浪漫主义战胜伪古典主义的标志。
 
  雨果接着上演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戏剧,例如《玛丽蓉·德·洛尔墨》(1831)歌颂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狄杰和妓女玛丽蓉的爱情;《国王取乐》(1832)写平民姑娘爱上了乔装的国王,剧本由于揭露了16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荒淫无耻,只演了第一场就被禁止;《玛丽·都铎》(1833)里的王后爱上了宠臣,而《吕伊·布拉斯》(1838)里与王后相爱的竟是一个仆人。吕伊·布拉斯受主人、大臣堂·萨留斯特的指使,冒充贵族到王宫里去骗取王后的爱情,不料与王后一见钟情。后来他当上了首相,决心在王后的支持下革新政治,但是当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主人的工具之后,就愤而杀死了堂·萨留斯特,自己也服毒后死在王后的怀抱里。
 
  雨果是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剧作情节奇特、性格夸张,充满了反封建的精神。他让下等人登上政治舞台,义正词严地谴责王公贵族,他把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剧中的小人物远比大人物纯洁和高尚,这不仅是对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的挑战,也充分表现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不过从艺术上来说,雨果的剧本并不成功,《克伦威尔》无法上演就是一个例子。浪漫剧大多是散文体,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剧情的曲折方面,散文显然比诗体更为方便和自由,所以浪漫剧的发展必然引起古典主义诗剧的解体。但是雨果坚持用诗体写作,这就使他的剧作缺乏舞台的艺术效果,人物和情节似乎完全出于雨果的想象,显得很不真实。1843年,他的剧本《城堡里的伯爵》由于情节离奇和人物怪诞而上演失败,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退出了历史舞台。
 
 


[1] 斯丹达尔:《拉辛与莎士比亚》,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6页。
[2]夏尔·诺地埃(1780-1844),法国小说家,1924年埃发起成立浪漫派第一文社,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萨尔兹堡的画家》和《罗尔·吕特温或吸血鬼》等。
 
 
作者:吴岳添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