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

作者: 来源:
  卢梭的爱情小说《新爱洛伊丝》,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第一声春雷,预示着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到来。尽管在拿破仑的独裁统治之下,刚刚萌芽的浪漫主义未能蓬勃发展起来,但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却以他们的论著和小说,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先驱作家
 
  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家都写过小说,除了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之外,塞南古、诺地埃、贡斯当、维尼和缪塞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影响。
 
  塞南古(1770-1846)出身于巴黎的一个思想保守的贵族世家,但他深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因此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违抗父亲要他进神学院的要求,在母亲帮助下离家出走到瑞士的瓦莱州。他的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奥伯尔曼》(1804),写一个法国青年在瑞士漫游期间的感受,带有自传的性质,他在小说中宣泄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感情,大发愤世嫉俗的议论,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甚至不时地谈到自杀。这种悲观的感伤情调,与勒内的世纪病是完全一致的。
   
  夏尔·诺地埃(1780-1844)出生于法国东部贝尚松,父亲在大革命时代曾担任当地的法庭庭长,所以他从小就受到卢梭思想的教育,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自由主义者,在拿破仑时代因讽刺时弊而蹲过监狱。他深受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写过一些恐怖小说,大多是对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模仿,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诺地埃早期的重要小说是《萨尔兹堡的画家》(1803),主人公是个名叫沙尔的德国青年画家,由于政治原因流亡欧洲,对恋人欧拉丽念念不忘。然而当他回到家乡巴伐利亚之后,欧拉丽已经嫁给了别人,他为此无比忧伤,。欧拉丽的丈夫知道他们的恋情后,为了成全他们而服毒自杀。欧拉丽伤心地进了修道院,沙尔也进了多瑙河畔的修道院,后来死于泛滥的河水之中。显而易见,主人公的感伤与勒内的世纪病也有相通之处。
 
  诺地埃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让·斯波卡》(1818),描写一个斯拉夫国家里的一伙绿林好汉,头头就是让·斯波卡。他劫富济贫,幻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他一方面怀着空洞的理想进行盲目的斗争,另一方面又是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使小说兼有黑色小说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诺地埃后来与社会现实的越来越格格不入,于是专门写作《罗尔·吕特温或吸血鬼》(1820)和《斯玛拉或黑夜里的魔鬼》(1821)等怪诞的故事。1924年,他发起成立浪漫派的第一文社,为浪漫派的兴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阵地,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邦雅曼·贡斯当(1767-1830)生于瑞士洛桑的一个法裔军官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到英国、德国和苏格兰的大学学习。1794年结识斯塔尔夫人,第二年随她来到巴黎,投入反对雅各宾派专政的政治斗争,并于1798年取得法国国籍。1803年,斯塔尔夫人被拿破仑勒令离开巴黎,他们一起流亡国外,至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时回到巴黎。
   
  贡斯当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说《阿道尔夫》(1816),其中只有两个人物:青年阿道尔夫和比他年长10岁的波兰贵妇爱蕾诺尔。爱蕾诺尔狂热地爱上了阿道尔夫,为他抛弃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和他一起远走高飞。但是家庭背景、年龄差距和文化修养等种种因素,都决定了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能成功的。阿道尔夫追求个性的自由,不愿意受到爱情的束缚,但又迟迟下不了和她分手的决心,只能使爱蕾诺尔越来越感到痛苦,最后只能一死了之。
   
  《阿道尔夫》是一部自传性的作品,爱蕾诺尔就是斯塔尔夫人,阿道尔夫就是贡斯当。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不是外界的环境和压力,而是他自己内心的矛盾。他时而把爱情当作自由来追求,时而又觉得爱情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始终无法作出果断的决定,终于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细腻地刻画了他复杂微妙的心理,是一部介于《克莱芙王妃》与《红与黑》之间的心理分析小说。
 
  历史小说《桑-马尔斯》(1826)是维尼的代表作,描写路易十三统治时期,贵族青年举行反对首相黎世留的叛乱,最后遭到失败的经过。小说充满了地方色彩和怀古的忧郁情调,把贵族青年写成为崇高事业而献身的英雄。小说并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主要是表现了维尼本人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
 
  斯居代里在17世纪发表的《居鲁士大帝》等小说,只是以历史为框架来描绘当代的著名人物,作为历史小说没有任何史料价值,所以《桑-马尔斯》才是法国第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由此开始,从巴尔扎克的《舒昂党人》到斯丹达尔的《红与黑》,从福楼拜的《萨朗波》到法朗士的《诸神渴了》,历史小说逐渐形成了一种重要的体裁。
 
  缪塞唯一的长篇小说是《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主人公奥克塔夫情场失意,自暴自弃,在父亲去世后回到家乡定居,结识了比他年长10岁的寡妇布里吉特·比埃松夫人。布里吉特在长时间的拒绝之后,终于接受了他的爱情,然而他此时却反而对她往昔的岁月疑神疑鬼、百般挑剔,给双方都带来了无穷的烦恼。最后他们准备离开法国远走高飞,但是在路过巴黎的时候,布里吉特病倒了,她的朋友史密斯常来看她,奥克塔夫几乎因此而疯狂,但他最终认识到是自己造成了三个人的痛苦,于是独自离开了巴黎,成全了她和史密斯的婚姻。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缪塞的自传体小说,叙述了他和乔治·桑不幸的爱情经历,但小说的意义在于明确地提出了浪漫主义小说里常见的“世纪病”的概念,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状态: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帝国留下了光荣的回忆,然而年轻一代感觉到的却只是空虚、伪善和背叛,这种无可名状的苦恼就是“世纪病”。
 
第二节   夏多布里昂 
  
  夏多布里昂(1768-1848)生于圣马洛,他从小心情孤僻,经常在父亲购置的古堡里独自遐想。1786年他投身军界,1791年前往美洲大陆探险,在路易十六被捕后回到法国,加入了孔代亲王[1]的侨民团,在战斗中负伤后辗转逃亡到伦敦,开始写作《革命论》(1797)。母亲临终时要他回到宗教的怀抱,他立即改变信仰,转而写作《基督教真谛》(1802),其中包括两篇小说《阿达拉》和《勒内》。
   
  《阿达拉》(1801)的主人公是印第安人夏克达斯,他被世仇部落俘虏后要处以火刑,部落酋长的女儿阿达拉爱上了他,在执行火刑的前夜,他们一起逃入了原始森林。阿达拉的母亲临终时曾发誓要她信奉基督教并献身天主,因此她由于不能与信仰异教的夏克达斯结合而万分痛苦,最后在神甫面前自杀殉教,夏克达斯后来也在神甫的感召下皈依了基督教。
    
  这个由爱情与宗教信仰的冲突而造成的悲剧,在政治上对于恢复基督教的权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阿达拉的悲惨命运和北美洲动人的异域风光,使这部作品成为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而它充满忧郁的感伤情调,则在艺术上为浪漫主义文学树立了一个典范。
   
  《勒内》描写的是一个破落贵族子弟的命运。他出生时母亲难产而死,作为次子又不能继承财产,只能和姐姐阿美莉寄居在亲戚家中相依为命。他受着贫穷和情欲的折磨,最后由于绝望而想一死了之。阿美莉在内心里一直暗恋着弟弟,为了克制罪恶的激情而进了修道院,不久去世。勒内皈依了基督教,只身来到遥远的美洲丛林,在纳切兹人的部落里过着忧郁的生活。
   
  《勒内》是一部自传性的作品,勒内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陷于完全孤独的境地,是法国文学史上“世纪病”的典型,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夏多布里昂是一位写景巨匠,他的作品之所以极为成功,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景物描写。他在《勒内》里借景抒情,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之成为浪漫主义短篇小说中的杰作。而《阿达拉》中对恋人在大森林里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则更使狂野的恋情在大自然的风暴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这两部小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阿达拉》在几个月内连印了六版,而且被译成了各种文字,被用作音乐和绘画的题材。正因为如此,夏多布里昂对后来的浪漫主义者的影响,要比与他同时代的斯塔尔夫人大得多。
 
  《基督教真谛》符合拿破仑复兴天主教的意图,夏多布里昂因而被任命为法国驻罗马公使馆的秘书。他后来辞职到东方旅游,于1811年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波旁王朝复辟后他成为贵族院议员,升任至外交部长,发表了他在流亡期间写作的散文史诗《纳切兹人》(1826)、《最后一个阿邦塞拉奇人的奇遇》(1826)和《美洲游记》(1827)。《纳切兹人》是《阿达拉》和《勒内》的续篇,这时主人公夏克达斯已经成为双目失明的哲人。
 
  夏多布里昂在七月革命后闭门著书,主要作品有《历史研究》(1830)、《论英国文学》(1836)和六卷本的巨著《墓外回忆录》(1899)。
 
第三节   斯塔尔夫人
                                                  
  斯塔尔夫人(1766-1817)生于巴黎,原名热尔曼娜·内克。父亲是原籍瑞士的银行家,路易十六时代曾两度担任财政大臣。按照母亲的意愿,热尔曼娜在20岁时嫁给了年龄比她大一倍的瑞典驻法国大使斯塔尔男爵。她主张君主立宪的温和派立场,由她主持的沙龙成了巴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一个中心。所以她后来被拿破仑驱逐出法国,直到去世前一年才回到巴黎。
   
  斯塔尔夫人的两部文艺论著,是法国文学社会学批评的奠基之作。《论文学》(1800)的全名是《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主要论述从古至今西欧各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德意志论》(1810)涉及的主要是德国的文学和艺术。
 
  在孟德斯鸠的影响下,斯塔尔夫人考察了文学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按照地理概念把西欧文学分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南方文学是崇尚古典和情调欢快的希腊、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的文学,也就是古典文学;北方文学是崇尚想象和富于哲理的英国、德国、丹麦和瑞典的文学,也就是浪漫文学,而她偏爱的则是浪漫文学。
   
  斯塔尔夫人自幼深受卢梭的影响,在她的处女作《论让-雅克·卢梭的性格和著作的书信》(1788)里就对卢梭赞扬备至,在《论文学》里有力地驳斥了那些歪曲卢梭作品的批评家,而她自己的小说《黛尔菲娜》(1802)和《柯丽娜》(1807)也显然具有卢梭式的风格。
   
  黛尔菲娜是个年轻而仁慈的寡妇,维尔侬夫人与情人在她家里幽会,被丈夫抓住后发生决斗,结果情人杀死了丈夫,别人却以为是她引起的,她为了挽救女友的名声而默认了。后来维尔侬夫人要把女儿玛蒂尔德嫁给西班牙贵族雷翁斯,黛尔菲娜还把一部分财产送给她作为嫁妆。
 
  雷翁斯来到巴黎,不料与黛尔菲娜一见钟情。维尔侬夫人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诽谤她的名誉,使雷翁斯一怒之下娶了玛蒂尔德。维尔侬夫人不久病故,临终前才忏悔往事,说明真相,黛尔菲娜和雷翁斯也恢复了联系。后来玛蒂尔德怀孕了,黛尔菲娜应她的请求离开法国,到瑞士进了修道院,院长就是雷翁斯的姑母。在得知玛蒂尔德病重的消息后,院长担心雷翁斯会娶黛尔菲娜,就极力劝说她当了修女。
 
  当雷翁斯在妻子死后赶来娶她的时候,她已经立下了当修女的誓言。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黛尔菲娜回到了巴黎,这时尽管一切宗教誓言都已被废除,但是迫于公众舆论,她不愿连累雷翁斯,所以拒绝嫁给他。他在绝望之下决定参加保王党的军队,尚未入伍就被捕和处以死刑。黛尔菲娜随他到了刑场,在他被行刑之前服毒死去。
小说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在形式和观点上都深受卢梭的影响。它控诉了社会的偏见,反对禁止离婚的法律,因而曾被指控为有伤风化。
 
  《柯丽娜》的女主人公柯丽娜是个名声卓著的诗人,与英国青年奥斯瓦尔德结识后相爱,但奥斯瓦尔德却遵从父亲的遗愿,与她同父异母的妹妹吕茜尔订了婚。柯丽娜备受打击,但为了成全他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独自悲哀地死去了。
 
  这两部小说分别描写了两个贵族女子的爱情悲剧,在艺术手法上未免雷同,但是都体现了妇女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她们的悲剧既是社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控诉,也表明她们最终不得不屈服于社会的压力,从而反映了斯塔尔夫人温和的自由主义立场。斯塔尔夫人的小说呼吁给予妇女以爱情的自由和权利,实际上是对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的模仿,也是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声。


[1]路易·约瑟夫·孔代亲王(1736-1818),大革命爆发后,于1789年首批被流放的贵族之一,1792年组织反革命军队,称为“孔代军”。
 
 
作者:吴岳添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