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院校: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
学 历:博士
职务职称:研究员,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现当代希伯来文学、希伯来圣经学术史、以色列社会与文化
代表作品:《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主要经历]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而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2005年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获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在以色列大学的希伯来文学系获文学博士的中国学者。曾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英国学术院、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研究员,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应邀在本-古里安大学、特拉维夫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维斯廉大学、田纳西大学、乔治敦大学、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等国外高校/机构和国内多所高校做学术讲座。
1991.7—现在 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5.10—1997.9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海外学院,攻读希伯来语言和文学。
2001.2—2005.5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2008.9-2008.10 英国学术院访问学者。
2011.8-2012.7 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成果有:
[专 著]
[1] 《希伯来经典学术史研究》(第一作者),译林出版社,2019年。
[2] 《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442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3] 《“把手指放在伤口上”:阅读希伯来文学与文化》(学术论文随笔集),270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4] 《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人事部择优资助项目,270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论 文](选)
[1] 《多语种、跨文化的以色列文学——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回顾》,《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1年第3期。
[2] 《女人与词语::奥兹父女对犹太传统的重释》,《读书》,2021年第2期。
[3] 《拉姆丹的<马萨达>与历史叙事的变形》,《人文杂志》,2020年第10期。
[4] 《圣经神话与古代近东传统》,《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6期。
[5] 《超现实隐喻与现实世界——耶霍舒亚的<诗人持续沉默>与<耶路撒冷,一个女人>》,《书城》,2020年第4期。
[6] 《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雅歌>读法》,《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9年第1期。
[7] 《东方还是西方:关于希伯来文学学科的定位》,《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
[8] 《阿格农的<昨日未远>与第二次阿里亚》,《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
[9] 《2017年国际曼布克奖与希伯来语小说家》,《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年第5期。
[10] 《犹太人的“回归圣经”——19世纪圣经学术史上的一个有趣现象》,《学海》,201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7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2期转载。
[11] 《世纪转型——十九世纪圣经研究》,《东吴学术》,2016年第5期。
[12] 《<爱与黑暗的故事>与以色列的身份认同》,《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6年第4期。
[13] 《沈从文与<圣经>》,《明报月刊》(香港),2016年第7期。
[14]《大屠杀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西亚非洲》,2015年第6期。
[15]《大屠杀记忆与创伤书写:第二代叙事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6期。
[16] 《新世纪的女性主义圣经学研究》,《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5年第1期。
[17] 《圣经与现代以色列民族国家的构建》,《西亚非洲》,2014年第3期。
[18] 《个体哀痛与民族悲悼:<哀歌>与<哀郢>的跨文化阅读》,《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9期。
[19] 《现代希伯来文学对“以撒献祭”模式的阐释》,《圣经文学研究》第八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20] 《“艾赫曼审判之后”:1960年代以色列本土作家的大屠杀书写》,《文化研究》第17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21] 《历史真实,艺术呈现与观众回应:评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见《外国商业电影及其商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2] 《比阿里克的<在屠城>与<希伯来圣经>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2期。
[23] 《女性,家庭与国族政治:奥兹的<我的米海尔>》,《犹太研究》第12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
[24] 《阿哈德•哈阿姆与希伯来语月刊<哈施洛阿赫>》,见《离散与避难:犹太民族难以忘怀的历史》,时事出版社,2013年。
[25] 《现代希伯来文学传记传统:奥兹与<爱与黑暗的故事>》,《东方传记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6] 《简论希伯来女性文学传统》,《东方文学研究集刊》,2011年第5辑。
[27] 《新世纪以来的以色列希伯来语文学》,《外国文学动态》,2011年第5期。
[28] 《阿佩费尔德笔下旧式犹太人的世界》,《犹太研究》2011年第1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 《大屠杀与犹太复国主义》,《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12期。
[30] 《希伯来语复兴与犹太民族国家建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31] 《解构犹太复国主义叙事话语:阅读伊兹哈尔的两个短篇》,《犹太研究》,2010年第2期。
[32] 《黛沃拉•巴伦:把情感和细腻带入干巴巴的希伯来语》,《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4期。
[33] 《中国的犹太文学译介与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4] 《身份与记忆:论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4期全文转载。
[35] 《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与大屠杀幸存者作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6] 《希伯来语与以色列国》,《万象》,2008年第10期。
[37] 《阿摩司•奥兹在中国的经典化问题》,《东方文学研究集刊》2008年版。
[38] “Modern Hebrew Literature in China,” in The Jewish-Chinese Nexus: A Meeting of Civilization, Routledge, 2008.
[39] 《关于中国现代希伯来文学与研究的思考》,《东方文学研究集刊》2007年版。
[40] 《旧式犹太人与新型希伯来人》,《读书》,2007年第7期。
[41] 《现代希伯来文学在中国》,《跨文化对话》第22辑,2007年。
[42] 《重建民族历史与民族记忆过程中的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新史学》第8辑,2007年。
[43] 《“艾赫曼审判”与以色列人的大屠杀记忆》,《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4期。
[44] 《艾赫曼审判后以色列大屠杀叙事文学》,《犹太研究》,2004年第3期。
[45] 《谈阿摩司•奥兹“直至死亡”中的犹太人意象》,《当代以色列文学艺术评论集》,2002年。
[46] 《伟大的希伯来语小说家阿格农》,《犹太名人传丛书•文学家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47] 《现代希伯来文学中的阿拉伯意象》,《国外文学》,1999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
[48] 《八九十年代以色列作家刍议》,《世界文学》,1999年第2期。
[49] 《以色列的福克纳:约书亚及其作品》,《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6期。
[50] 《论阿摩司•奥兹》,见译林出版社五卷本奥兹文集(序言),1998年;1999年在《湖南文学》转载;2004年在台湾转载。
[译 著]
[1] 《希伯来经典研究文集》(编选),360千,译林出版社,2019年。
[2] 《犹太人与词语》,阿摩司与范妮亚·奥兹作,128千,译林出版社,2019年。
[3] 《朋友之间》,阿摩司•奥兹作,80千,译林出版社,2018年。
[4] 《乡村生活图景》,阿摩司•奥兹作,104千,译林出版社,2016年。
[5] 《地下室里的黑豹》,阿摩司•奥兹作,88千,译林出版社,2012年。
[6] 《忽至森林深处》,阿摩司•奥兹作,53千,译林出版社,2012年。
[7] 《咏叹生死》,阿摩司•奥兹作,74千,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
[8] 《现代希伯来小说史》(希伯来文学批评专著),格尔绍恩•谢克德作,300千,商务印书馆,2009年。
[9] 《爱与黑暗的故事》(以色列长篇小说),阿摩司•奥兹作,472千,译林出版社,2007年,2014年;台湾缪思出版,2012年。
[10] 《黑匣子》(以色列长篇小说),阿摩司•奥兹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11] 《节日之后》(以色列长篇小说),约书亚•凯纳兹,110千,江西百花洲出版社,2000年。
[12] 《最后的吻》(拉宾夫人回忆录,合译),工人出版社,1999年。
[13] 《我的米海尔》(以色列长篇小说),阿摩司•奥兹作,192千,译林出版社,1998年,2007年,2012年;台湾皇冠,2004年。
[译 文]
[1] 《等待》,奥兹作,8千,《世界文学》,2014年。
[2] 《迷失》,奥兹作,10千,《世界文学》,2014年。
[3] 《歌唱》,奥兹作,10千,《世界文学》,2014年。
[4] 《中国犹太人的儒化:开封石碑碑文释解》(学术论文),浦安迪作,12千,《犹太研究》第6期,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又见三联版《浦安迪自选集》,2011年。
[5] 《中国早期文献中的天地有始、无始说》(学术论文),10千,浦安迪作,见三联版《浦安迪自选集》,2011年。
[6] 《木偶屋》(以色列长篇小说节选),卡-蔡特尼克作,10千,《世界文学》2007年第5期。
[其他学术成果](选)
[1] 《<我的米海尔>:小说、电影和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8日。
[2] 《丹·沃尔曼:以色列电影的行吟诗人》,《文艺报》,2018年1月15日。
[3] 《耶胡达·阿米亥:我的诗歌真真正正是犹太人的》,《文艺报》,2017年5月19日。
[4] 《在伊甸园的废墟中寻找优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9日。
[5] 《与阿摩司·奥兹共话》,《小说界》,2017年第5期。
[6] 《以色列的国家记忆》,《中华读书报》,2016年11月16日。
[7] 《乌托邦社会的终结:奥兹与基布兹世界》,《中华读书报》,2016年8月3日。
[8] 《奥兹:在梦想与故事之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7日。
[9] 《没有结局的故事:阿摩司·奥兹<乡村生活图景>》,《文艺报》,2016年6月8日。
[10] 《<爱与黑暗的故事>:一部作品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光明日报》,2016年5月7日。
[11] 《犹太人如何传承大屠杀记忆》,《文汇报》,2015年9月1日。
[12] 《直面与否都因创伤无法治愈》,《文艺报》,2015年8月10日。
[13] 《生存者之旅》,《人民日报》,2015年5月10日。
[14] 《奥兹笔下的基布兹》,《新知》,2014年第7期。
[15] 《以色列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北京青年报》,2014年8月29日。
[16] 《中国作家为何钟爱奥兹》,《北京青年报》,2014年8月29日。
[17] 《以色列三代希伯来语作家的战争书写》,《新京报》,2014年8月9日。
[18] 《以色列女作家茨鲁娅•沙莱夫:从<爱情生活>到<爱之留痕>》,《文艺报》,2014年5月9日。
[19] 《沙莱夫和他的“信鸽”》,《中国文化报》,2014年4月15日。
[20] 《在翻译中与奥兹对话》,《文艺报》,2014年1月8日。
[21] 《以色列的大屠杀教育》,《光明日报》,2014年1月6日。
[22] 《大屠杀文学:密封的痛苦》,《世界新闻报》,2013年10月21日。
[23] 《“艾赫曼审判”:以色列文学重建大屠杀记忆的转折点》,《文艺报》,2013年9月18日。
[24] 《锡安之恋:现代希伯来文学的起点》,《文艺报》,2013年7月19日。
[25] 《认识当今的希伯来语文学》,《光明日报》,2013年4月8日。
[26] 《<圣经>学术史研究的两部新作》,《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
[27] 《作家与慈父》,《书城》,2012年第5期。
[28] 《建构历史与现实想象的少年故事》,《文艺报》,2012年7月16日。
[29] 《苏童、徐晓斌与美国学者对谈》,《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第2期。
[30] 《拉宾之死》,《信睿》,2011年第10期。
[31] 《以色列诺奖得主阿格农和他的德国情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1日。
[32] 《以色列70后作家之格调》,《外国文艺》,2011年第2期。
[33] 《现代希伯来诗歌的预言模式》,《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34] 《犹太作家大卫•格罗斯曼:作家的职责是把手指放在伤口上》,《文艺报》,2010年4月2日。
[35] 《大卫•格罗斯曼:写作是了解人生的一种方式》,《中华读书报》,2010年3月17日。
[36] 《奥兹和他的<咏叹生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1日。
[37] 《奥兹的三个世界》,《人民文学》,2009年11期。
[38] 《世纪之交的希伯来女性文学》,《文艺报》,2009年9月24日。
[39] 《读阿摩司•奥兹<地下室中的黑豹>》(书评),《世界文学》,2009年第4期。
[40] 《在中国从事希伯来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5日。
[41] 《莫言与帕穆克、基兰•德赛的会谈》(访谈录),《光明日报》,2008年9月4日。
[42] 《缀合记忆的碎片:帕穆克访华掠影》,《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25日。
[43] 《跨文化对话——莫言与奥兹对谈》(访谈录),《世界文学》,2008年第1期。分别在2007年9月2日《文学报》和当年的《南方周末》上加以选登。
[44] 《现代希伯来文学:爱与黑暗之间的旅行》(阿摩司•奥兹演讲),《文汇报》,2007年12月9日。
[45] 《奥兹眼中的犹太历史:让世界了解另一个以色列》,《世界知识》,2007年10月15日。
[46] 《阿摩司•奥兹:驾驭文学之舟远行》(传记),《传记文学》,2007年11期。
[47] 《阿摩司•奥兹》,《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48] 《阿摩司•奥兹的中国之行》,《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第5期。
[49] 《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中心》,《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7日。
[50] 《阿摩司•奥兹在中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8月31日。
[51] 《阿摩司•奥兹:以写作追求心灵宁静》(访谈录),《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29日。
[52] 《走近梅厄•沙莱夫的世界》,中文版《蓝山》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53] 《茨鲁娅•沙莱夫和她的<爱情生活>》,中文版《爱情生活》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54] 《从疑惑到分担痛苦:以色列民族对大屠杀态度的转变》,《人民日报》,2005年8月30日。
[55] 《犹太人把痛苦埋藏在文学里》,《世界新闻报》,2005年7月13日
[56] 《暗夜中的一颗星:谈“鸟雀街上的岛屿”》,《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27日。
[57] 《犹太女作家就写爱情生活》,《环球时报》,2000年12月8日。
[58] 《犹太作家:把手指放在伤口上》,《环球时报》,2000年11月30日。
[59] 《倘若没有人生的艰辛,便没有诗歌:忆耶胡达•阿米亥》,《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25日。
[60] 《诗人,耶路撒冷人》,《环球时报》,2000年10月13日。
[61] 《以色列的先驱作家们》,《以色列通讯》,2000年8月。
[62] 《悼念耶胡达•阿米亥》,《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第6期。
[63] 《追逐时尚的现代希伯来文学创作》,《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第6期。
[64] 《阿格农后的伟大希伯来语作家》,《北京日报》,1999年10月4日。
[65] 《阿摩司•奥兹和现代希伯来文学》,《中华读书报》,1999年3月24日。
[66] 《地中海之滨的缪司女神》,《科学时报》,1999年3月9日。
[67] 《谁为最伟大的希伯来语小说家》,《文艺报》,1999年2月23日。
[68] 《以色列文坛之音:奥兹访谈录》,《译林》,1999年第1期。
[69] 《九八以色列畅销书榜作家梅厄•沙莱夫》,《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6期。
[70] 《头白鸳鸯失伴飞:访埃德娜•沙伯泰》,《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4期。
[71] 《阿佩费尔德与“大屠杀文学”》,《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2期。
[72] 《昔人已乘黄鹤去: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格农故居》,《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