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呼唤青年学者

作者:姚一诺 来源:《社会科学报》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学理论相比显得较为滞后,在学界受到的关注和重视也相对较少。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所改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提出、深化与拓展,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树立了新的参照,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隐忧,这些问题和隐忧在青年学者的治学过程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要想获得更大的理论推进乃至突破,正视和反思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就成为必需。

  守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为迫切 

  青年学者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和掌握不够。众所周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1876-1878)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然而,青年学者对这三大领域中任一领域基本原理的把握均存在一定缺失,该问题又鲜明地体现在研究者对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的领会不够扎实,解释以意为之等方面。例如,在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广义政治经济学和狭义政治经济学、劳动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部分研究者还缺乏准确理解。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缺少反复和认真体会,青年学者难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有所忽视且研读不够。与之相应,研究的“西马”化和西方化倾向较为显著。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固然应加强研究和跟踪,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毕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批评研究的“元典”,并且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作出科学阐释与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始终是出发点与坐标系。进一步说,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缺乏严肃辨析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其他左翼、泛左翼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厘清。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根本区别或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能否仅以“家族相似”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一言蔽之?这些问题还有待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和僵化的教条,它本身是具体和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既可吸收非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因素以保持活力,又可在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交锋中不断确证自身。不过,任何吸收和包容都应有一定限度。这一点对希望发挥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功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来说尤须注意,并且在当代中国,除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外,坚持与守正也同样重要,有时还更为迫切。

  审慎思考所谓学术“新”观点 

  在青年学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是易受学术风向甚至时尚左右,特别是对西方“马克思学”人为制造的一些片面观点缺乏审慎思考和独立判断,往往人云亦云,反而引为新意。在这些片面观点中,以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对立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论、马克思主义多元论这“三论”影响最大。

  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对立论其实是西方“马克思学”将马克思早期著作做了符合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需要的解释的产物,它割裂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联系,将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肢解为两个截然对立、毫无关联的部分,继而把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一些不够成熟的因素刻意夸大,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相对立。尽管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确实存在成熟时期和不成熟时期的差异,但差异不意味对立。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论由来已久,其不仅在西方“马克思学”那里有集中表现,而且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同样持此观点。从根本上说,这种观点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都是有所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多元论则混淆了“源”与“流”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多元主义的意识形态。当然,青年学者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的创新热情很高,这值得肯定也应当鼓励,但在使用一些新说法或意图提出某些新术语时,有时缺乏学理支撑,往往是为显示与众不同而标出自己,这样刻意求新出奇的“创新”可能就有违创新本义,也无法真正在坚持与发展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亟需关注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还有一核心问题易为人忽略,即研究者对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鲜少关注,对当前文坛出现的新的文学现象、潮流和问题,以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实践包括批评自身的讨论兴趣有限。这就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创作、理论、批评三者之间出现脱节乃至错位,长此以往,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或将沦为理论空转。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隐而不彰的原因可能同文艺理论界长期以来认为文学批评不是学问而有所轻慢相关。其实,广义的文学批评即包括了文学理论,或者更准确地说,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相互包含。学界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观念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区别性特征之一。更加现实的情形是,随着“艺术学理论”正式成为一级学科而与“中国语言文学”并立,许多原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的学者和批评家纷纷转向,甚至对文学本身失去了兴趣;并且,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尤其是批评实践在今天中国的主流批评界似处在相对边缘的位置,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根本观点、理论、方法和立场等就得不到全面完整的凸显。

  要言之,上述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传播及其社会职能的实现,而如何引起更多青年批评家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关注与兴趣,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需要不断反问和反思的。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启示,如现今在网络社群广泛传布的“996”“打工人”“内卷”“凡尔赛文学”等社会文化现象就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中得到了明确讨论。

  反思三种流行倾向 

  青年学者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应“不畏浮云遮望眼”,对时尚学术和思想保持清醒,避免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盲目和无原则地接纳,同时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此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需对三种流行倾向提出反思。一是将“创新”标签化和口号化。创新不是简单地追新逐异和求新出奇,它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和前提;也不是不加选择地把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观念和理论补充、融合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开放的,但是有一定边界的开放。

  二是割裂具体方法与总体方法、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辩证关系。其实,具体与总体的统一恰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具体化不等于碎片化,具体背后应有总体作为支撑;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亦是,认为微观研究高于和优于宏观研究的观点是片面的,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而言,更高的目标是即使在针锋粟颗中也能横察天下。而在理论与实际批评中,那种见树不见林、舍弃整体的摘句式批评将有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体与总体相统一的品格。

  三是只讲“回到马克思”,不讲“回到恩格斯”,甚或贬抑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是他首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理论武器。应该说,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还有很多尚待开垦的空间和未尽的课题,而对青年学者的呼唤将成为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面向。

  (作者简介:姚一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作者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研究”(19ZDA263)阶段性成果,原载《社会科学报》第1753期,2021429日,第5版。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