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德语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在西安召开

作者: 来源:
  中国德语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德语文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9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为期三天,议题着重突出德语文学研究的文学史意识,并强调其与文化历史语境的互动性一面,探讨文学文本与社会历史进程的相互关系,即文学可以涵盖作为另一种历史材料的文本意义,也可以阐释其作为思想史文本或现代性反思的另类功能。
  在开幕式上,叶廷芳会长致开幕辞,从巴洛克谈到古典、浪漫和现代文学,他的观点是“文学在现实之先”:巴洛克文学巨大的创新和美学价值一直影响着后代艺术,浪漫派是现代主义思潮的先驱,而20世纪的卡夫卡等文学家更是触及了现代人深层次的灵魂。随后,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致辞。学会秘书长李永平主持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的颁奖仪式。冯至奖始创于1990年,是德语文学大家冯至先生为鼓励青年学者而设。余杨、杨壹棋、张晓静和贺克分别获得了第十一届冯至奖的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奖代表余杨发表了致辞。
  随后,由中国社科院的李永平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韩瑞祥教授、柏林自由大学的汉斯·菲戈教授、北京大学的李昌珂教授和西外的聂军教授分别进行大会报告,议题分别为《文学的民族语境》、《审美感知与感知哲学——论维也纳现代派的哲学认知基础》、《日耳曼语言文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对托马斯• 曼〈约瑟和他的兄弟们〉的研究》和《奥地利文学中的传统文化意识特征》。无论是思想史宏大视野下的理论阐释,还是立足于文本的精细剖析,大会报告都紧扣“文学与历史”这一主题,向听众展示出德语文学研究丰富的可能性和更加辽阔发散的视野。与会学者认为:文学与哲学史、社会史、艺术史乃至民族性进程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得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更加意义重大,这也要求研究者在立足于文学文本的基础之上,不断开拓新的视角、挖掘更深的内涵。
  接下来的两天内,参会学者分为三组进行小组讨论,内容囊括了从巴洛克到当代德语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众多作家。许多学者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并值得深思的问题和观点,如社科院外文所的叶隽研究员将一向被归为浪漫派的海涅纳入到德国的启蒙思脉之中,探讨了德国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领域”内的探讨,学者们还把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就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学分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德语文学研究自身的历史问题成为了热点,从我国德语文学研究学术意识之建立,到诸如“茨威格热”等现象的产生,都吸引了大家的关注。这反映了中国学者的自主性意识和对本土学术价值的欲求。吴建广教授更是提出中国的西学研究者不必唯西方学界马首是瞻,应该树立自己在学术上的信心。
  在大会闭幕式上,主持人宣布了通过学会理事会议选举出来的新一届学会领导,社科院外文所的李永平研究员担任新一届会长,叶廷芳研究员任名誉会长,叶隽担任秘书长。另外来自北大,北外,上外等学校的资深专家担任副会长。另外,随着全国高校德语专业的扩建,学会将新增理事单位。同时,中国德语文学网站和学会学术刊物也正在筹备中,学会通讯也将定期撰写并分发给各会员。这些举措旨在为德语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扩大德语文学学术研究的范围与影响力。
 
作者:社科院外文所 张晓静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